“唐调”是中国第一个以姓氏命名的吟诵调,由清末理学家、古文家、教育家唐文治(1865—1954)先生所创。唐调是唐先生对历代文气理论进行大总结之后,在桐城派古文理论基础之上,创造出来的一种读文实践,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
据资料记载,近代传播常州吟诵的有“寄园”、“国专”和“省中”三个系统。“寄园”是由钱钧、钱向杲及钱振煌创立并执教的民间书院; “国专”是由学者唐文治先生于1920年在无锡创建并任校长的官办现代书院; “省中”则是有百年校史的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及其前身“常州府中学堂”、“江苏省立第...
中华吟诵,尤其是唐调,以其独特的音乐性和情感投入,成为传承古诗文的经典方式。唐文治先生,作为一位教育家和国学大师,创立了“唐调”,其读文法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通过大中华唱片公司的录制而得以广泛传播。上海图书馆至今仍存有这套珍贵的唱片,记录着唐文治先生的吟诵艺术。唐调以其音乐性为最大特色...
当今东南一带吟诵所采用的调都是唐文治的唐调。 ·吟诵体现了读者与古诗之间的平等关系(有别于以前的批判、分析),容易获得“同情之了解(陈寅恪语)” ·吟诵基于中文的音乐性:声韵和声调。 ·郭绍虞著有《中国语调中的声音美》。 ·律诗成熟于唐代,因此吟诵应该用隋唐音。故现在只能用“拟音”( 参照标准为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