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泻百里的词性是什么【点击查看详情】
1、一泻百里的词性是:成语。2、拼音是:yī xiè bǎi lǐ。3、注音是:一ㄒ一ㄝˋㄅㄞˇㄌ一ˇ。4、词语解释是:见“一泻千里”。一泻百里[yīxièbǎilǐ]⒈见“一泻千里”。5、基础解释是:见“[[一泻千里]]”。6、引证解释是:⒈见“一泻千里”。⒈见“一泻千里”。成语解释一泻百里。7、汉语大词典是:见“一泻千里”。《汉语大词典》:一泻千里(一泻千里) 拼音:yīxièqiānlǐ(1).形容江河水势奔腾直下。唐李白《赠从弟宣州长史昭》:“长川豁中流,千里泻吴会。”宋陈亮《与辛幼安殿撰》:“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不足多怪也。”清侯方域《豫省试策四》:“河之源自天上来,惊涛奔浪,一泻千里。”王蒙《湖光》:“雄浑的钱塘江好象离他更近了,江水一泻千里,大桥从容坚实。”亦作“一泻百里”、“一泻万里”。唐韩愈《贞女峡》:“悬流轰轰射水府,一泻百里翻云涛。”李大钊《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史上之位置》:“这一条浩浩荡荡的民族运动史的洪流,时而显现,时而潜伏,时而迂回旋绕,蓄势不前,时而急转直下,一泻万里。”(2).形容发展迅速。茅盾《子夜》十一:“上月里十五号前后那么厉害的跌风,大家都以为一泻千里的了,谁知道月底又跳回来。”杨朔《百花山》:“这以后,真是一泻千里,到一九四九年初,便进入北京了。”(3).比喻文章气势奔放。明王世贞《文评》:“方希直如奔流滔滔,一泻千里,而潆洄滉瀁之状颇少。”。8、出处是:唐·韩愈《贞女峡》诗:“悬流轰轰射水府,一泻百里翻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