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影响河南的强降雨过程,终于迎来收尾时刻。据最新气象监测数据显示,随着降雨带逐步向东南方向移动,这场大范围降水预计在 12 日基本结束。雨水虽缓解了前期农田旱情,为干渴的土地带来滋润,但也让人们对田间正值关键生长期的秋粮作物状况格外牵挂。
回顾此次降雨过程,其强度与范围均十分显著。9 月 10 日至 11 日期间,河南中西部、东部及东南部地区普遍遭遇强降雨,许昌、商丘、周口等地局部更是出现大暴雨天气,其中许昌成为全省降水核心区域。截至 11 日 16 时,许昌魏都区林科所站点测得 24 小时降雨量达 237.2 毫米,刷新本次降雨过程的全省纪录。
为何此次降雨强度如此突出?气象专家分析指出,这是多重天气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强大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如同 “水汽传送带”,持续将海上的湿润气流输送至河南上空,为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另一方面,低涡切变线系统宛如 “动力发动机”,不断将地面暖湿空气向上抬升,水汽在高空遇冷凝结成云,进而形成强降雨。此外,黄淮气旋的生成进一步增强了降水动力,最终引发这场大范围强降水。
与夏季常见的雷阵雨不同,不少市民感受到,此次秋雨虽局部雨强较大,但整体呈现出 “马拉松式” 的特点 —— 持续时间长、累积雨量大。也正是这种持续性降水,导致土壤长期处于饱和状态,田间积水难以快速渗透或排出,而这也成为当前影响秋粮作物生长的主要问题。
当前,河南夏玉米、大豆正处于灌浆后期,花生则进入结荚饱果期,均为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持续降雨与田间积水,可能对作物根系活力造成抑制,影响籽粒灌浆效率,同时还可能增加病虫害发生风险,对秋粮生长构成不利影响。
随着降雨过程结束,河南省农业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胡莉婷针对雨后田间管理给出建议,助力作物尽快恢复生长:
1、优先排涝降渍:这是雨后最紧迫的任务。需迅速疏通田间沟渠,加快排除积水,改善土壤通气条件,为作物根系创造良好生长环境,避免根系因长期浸泡受损。
2、及时补充营养:待田间积水基本排净后,根据作物长势采取 “一喷多促” 等措施,补充养分与生长调节剂,促进籽粒灌浆,减轻降雨和光照不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3、科学处理倒伏作物:对于被大风吹倒的玉米,切忌盲目强行扶直,以免造成茎秆折断或根系损伤,应根据倒伏程度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减少二次伤害。
4、强化病虫害防控:雨后田间湿度升高,易诱发多种病虫害,需加强监测频次,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降低病虫害对作物的危害。
声明:本文由用户 kangxiaoqian 上传分享,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