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隐睾对宝宝的健康有何影响
2023-07-14 22:24:40 责编:小OO
文档


小贝贝出生一周了,妈咪的心里还洋溢着幸福和快乐。因为,宝宝还在她的肚子里时,她就天天热切地企盼着,能得到一个英俊的小“王子”。没想到自己真的如愿了!这种想法倒不是出于世俗的“重男轻女”的观念,而是她觉得自己的丈夫非常的棒,希望宝宝将来就像爸爸一样棒!

然而,今天妈咪再也快乐不起来了。原由是妈咪在给小贝贝洗澡时,无意中发现小阴囊中空空如也,不像别的小男孩那样,能摸到圆滚滚的小“蛋蛋”。妈咪顿时犹如从幸福的顶端跌落到痛苦的深渊,心想“完了!宝宝的身体发育得不健全,将来不会有幸福了”。为此,一直哭到丈夫回家。丈夫安慰了妈咪半天,然后,带着一脸愁容的妈咪和宝宝来到了小儿科。

医生给小贝贝仔细地做了检查,最后也证实了阴囊内确无小“蛋蛋”即睾丸,诊断为“隐睾症”。但他告诉妈咪,小贝贝并不是身体不健全,小睾丸还有可能回到阴囊里。妈咪顿时喜出望外,可令她不解的是小“蛋蛋”会从何而来呢?

无论是小男孩还是成年男性,正常情况下,都可在阴囊中摸到一左一右两个睾丸,如果它们不在阴囊中,则称为隐睾症。隐睾在男孩子中还是比较多见的,一般新生儿发生率为4%,早产儿则高达30%。多数为单侧,约有1/5为双侧。

宝宝的小“蛋蛋”哪去了?

睾丸在胚胎发育时位于腹腔内,随着胎宝宝的发育逐渐往下移动。正常情况下,胎宝宝到4-6个月时,睾丸就已经下降到腹股沟内环口处,7-9个月时下降到阴囊里。因此,男婴出生后,可在阴囊内摸到两个睾丸。然而,在下降过程中,有的宝宝可能一侧或双侧的睾丸并没有完全降落到阴囊里,而是停留在半路上,最常见于在大腿根部的腹股沟管内、腹股沟外环或腹腔内。有的宝宝则在出生长至7-9个月时,睾丸才下降到阴囊里。

宝宝的小“蛋蛋”何时归位?

出现隐睾的宝宝,大多数在1岁之内,还有可能使睾丸自然下降到阴囊的可能,而在1岁以后如果还没有归回,则就不大可能了,必须尽早做手术治疗。

隐睾对宝宝的健康有何影响?

2岁以上的宝宝睾丸还不到位,又没有做手术治疗,那么,日后会影响睾丸的生精功能,严重者可导致不育。因为,睾丸只有在阴囊里才能产生出有活力的精子。通常,睾丸十分娇气,对热非常敏感,而腹腔中的温度仅比阴囊里高出2℃-4℃,它就受不了,很容易出现睾丸上皮萎缩。结果要么导致不能产生精子,要么产生的精子活力不够。并且,由于长期受腹腔较高温度的影响,睾丸上皮细胞还可能发生恶变,形成恶性肿瘤。除此,不在正常位置的睾丸,易受外伤或发生扭转,造成睾丸的损伤。

宝宝少了小“蛋蛋”怎么办?

隐睾的诊断并不难,只要妈咪留意便能及早发现。因此,宝宝出生后,妈咪要检查一下阴囊里是否有睾丸。如果摸不清或摸不到,则要及早就医。若是能得到早期治疗,便会避免以上各种不良后果的发生。

如果刚出生的宝宝阴囊内没有睾丸,妈咪先不要过于着急,观察宝宝在1岁之内是否能够自然下降到阴囊里。倘若一直不能降落到位,则应该采取治疗。具体原则为,双侧隐睾的宝宝在1岁左右,可先接受药物治疗,即肌肉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一般治疗1-2个疗程,有效率约为10%-20%。如果没能使睾丸下降到阴囊里,也可促进睾丸发育。药物治疗无效的宝宝,目前认为在2岁前进行手术治疗较为适宜。因为还不至于造成睾丸组织结构的变化及内分泌功能的异常,妈咪一定不要延误手术最佳时机。

经过手术治疗,90%以上都能将睾丸牵引到阴囊里。即使第一次手术没有完全降至阴囊中,半年后仍可做第二次手术。

爱心提示:

妈咪在观察宝宝阴囊里有无睾丸时,应首先注意与假性隐睾区分。假性隐睾为当阴囊受到寒冷的刺激,如用冰凉的手指触摸时,提睾肌会把睾丸提起而离开阴囊,因而产生假象。因此,妈咪在检查时,应先按住阴囊顶部,这样,就会把睾丸受冷时回缩的通道堵住,才不至于由于这种生理现象而出现误诊。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