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亲子关系不因夫妻分离而改变
2023-07-14 22:24:41 责编:小OO
文档


几乎所有做辅导工作的朋友都同意,在各类辅导当中,最难做的是婚姻辅导。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因此没有两个人在任何事情上有绝对相同的看法。把两个有权力决定自己人生的成年人放在一起,又要他们在几十年内,在所有事情上都保持一致意见,这简直是做梦。更何况这两个人自己也认为凡事应该保持一致,但采用的方法是要对方迁就自己。若两个人认为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及规条比两人之间的关系更重要,争吵便会出现。一旦出现太多的争吵及意见分歧,当需要对方在情绪上支持而得不到时,婚姻便会亮起红灯,跟着便是分居,甚至离婚。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和有责任选择自己的人生。婚姻是两个人的事,婚姻中出现的每一件事,两人都有责任,不应做而做了或者应做而没有做,负有同样责任。对于婚姻已经没法挽救的家长,我提议采取

以下的态度:接受自己做出决定的人生,并且从每一件事中寻找其正面意义,让自己以后的日子更成功,更开心。

各自反省挽救尚未破裂的婚姻

对于婚姻出现问题但尚未破裂的家庭,我有以下提醒:

借用佛经的意思:与一个人结婚是天大的缘分。未完全清楚是否无法挽救时,应该深入检讨一下,对这段缘分带给自己的正面意义是否已经全部了解。

不要抱着“因不能沟通而分手”的态度。恰恰相反,双方应该尽可能做到充分和成功地沟通,清楚了解双方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确定了分、合的原因和理由之后再做决定。

单身或单亲亦可以有快乐的生活,但是对孩子来说,分居和离婚必然带来伤害,家长应该三思。

因为自己固守某些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与一个人分手,同样的情况以后也许会再次出现。要知道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有对也有错的可能。当然这只能由自己决定,但衡量对错的标准只有一个:自己所坚持的那套,是否真的能带给自己一个成功快乐的人生?如果尚未能够,修改哪一部分会有更大的机会?

在孩子的内心深处,父母是绝对不能替换,也是完美不容伤害的。父、母、子的三角关系,在孩子心里是不容改变、不容侵犯的。婚姻出现问题的家长,必须明白这点,并据此行事。简单地说,夫妻的关系有所改变,不等于父、母、子的关系有改变。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对已经分居、离婚的家长,以下做法能将孩子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

把问题在夫妻之间的范围内,当面对孩子时,家长的角色应保持一致与和谐。夫妻之间的事,与维系子女的关系无关。告诉孩子:就算爸妈不和,两人仍会永远爱他和照顾他。

不要隐瞒事实和欺骗孩子,应该用坦诚的态度与孩子谈论问题,包括个人内心感受和事情的进展,都应该尽量对孩子坦诚,保持孩子对自己的信任。

向孩子保证家长之间发生的问题不是他的过错,而修复的责任也不在他。勿教孩子向对方隐瞒或者故意造谣,两个大人之间的事,应该只由两个大人解决。

不管婚姻的状态如何,双方都应关心和参与孩子的生活。分居和离婚对孩子是相当有害的,但是如果孩子与两个家长都能够保持定期和良好的接触,就可以避免一些问题产生,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应该尽量避免对孩子说另一位家长的不是,每次对对方的指责都会在孩子的内心引起很大的矛盾与冲击。如果不得不说,每说一项不是,至少同时说出一项对方的优点。

6再婚的父母,不应强迫孩子称呼自己的新伴侣为“父亲”或“母亲”。

接受现实,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明天

父母亲逝世,对孩子的打击当然很大,会引起很深的哀伤。要尽快引导孩子忘却哀伤。研究发现,孩子把哀伤藏在心里,将对他的成长带来障碍。另一方面,人生总是向前迈进。接受事实,努力地去准备一个更好的明天,这才是孩子最应该做的事,也是逝去的亲人最希望他做的事。以此为基础,对配偶已经逝世的单亲家长,以下的做法会有帮助:

孩子对逝世的亲人不能忘怀,是因为亲人对孩子有一份特别的意义,这份意义对孩子未来的人生会有积极正面的帮助。因此,与孩子好好地谈一次,把逝去亲人对孩子人生的意义做一次定位与肯定。以后,每次想到亲人,孩子都会得到正面的推动。一个重要亲人的意义,往往用事物来比喻比用文字描述更为贴切,例如:“父亲就像太阳,给我光明与活力。”“母亲就像海豚,象征自由、力量与慈爱。”

情绪的流露没有什么对错。每当忆起逝世的亲人而有悲伤的情绪,是肯定了这位亲人对自己具有独特和重要的意义。有时,环境不适宜有这种情绪出现,可以用本书所介绍的“抽离法”处理。若环境许可而自己也想的话,容许自己回忆与亲人的相处及亲人对自己的意义。因为有情绪出现是个人的权利,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也不会对孩子有害。

孩子不懂得怎样调整失去亲人的心理状况,处理情绪的能力也较弱,家长可以与孩子正面讨论逝世亲人的各种事情。讨论范围可以广泛地包括回忆亲人的言行、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亲人给自己的力量、亲人留在自己心中的意义等,以及面对心中情绪的困扰或其他因逝去亲人而引起的问题等。宗旨是:接受过去,面对未来。

若孩子对逝去亲人的情结太大,可以尝试运用隐喻或象征的做法化解,例如把心中的话写成一封信,用火烧掉,再引导孩子想象亲人在另一个世界收到了信,读信时开心的表情和对孩子的回话。另一个办法是引导孩子做些为纪念逝去亲人而做的事,例如去探望老人院、帮助别人,甚至做一些提高学业成绩的行为。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这就是逝去的亲人喜欢见到的孩子为他所做的事。

我有一个学员,她孩子出生不到一个月,丈夫就出车祸死了,所以她一直对孩子说爸爸出差,总是忙。慢慢地,孩子也很少再问爸爸。直到5岁,有一次,这个学员的儿子回来,含着眼泪问爸爸在哪里,我的学生问他为什么突然这样问到爸爸,孩子说班主任让每个同学站起来说两句关于爸爸的话,班里的每个同学都说自己爸爸的事,轮到他的时候,他什么都没得说,全班同学都笑他。我的学生听到孩子这样说非常难过,知道再也不能避免这个事情,于是给我发来电子邮件问我应该怎么对孩子说。我回答说:“你的孩子早就知道他爸爸不在,只不过你不说,孩子知道这个问题不能问,于是便能不问就不问了。

孩子跟父母亲的连接很深很深,他清楚地知道发生的事情,你不能面对,并不代表孩子也不能面对。我建议你尽快找一个恰当的机会(宁静,没干扰),对孩子说清情况。”一个礼拜后,她发电邮跟我说:“我终于鼓起勇气在两天前跟孩子说明了事实,我很难过,可是我能够面对,我们两母子抱头痛哭了一场。后来孩子说,妈妈放心好了,我现在是家里的男人,我会好好照顾你。”我的学员还说:“很奇怪,这个孩子真的好像一直心里有准备我没有爸爸,没有爸爸我也可以成长。当孩子说那句话的时候,我感觉他不是一个5岁的孩子,而是一个已经成长为25岁的孩子。”我回复她说:“当你只有他而他也只有你的时候,你们的心里现在不是有两个人,而是一个人,就可以给对方两倍的爱,教会孩子把爸爸放在心里,因为他心里还是希望爸爸仍在。父母在每个人的心里永远不会离开,离开的只不过是现实世界的一个人而已。可是,你要注意一点,你是孩子的妈妈,不是孩子人生里面的那个女性伴侣。你也必须告诉孩子,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人,但是他不是你生命里面最重要的男人,他爸爸才是,虽然爸爸已经不在。所以,孩子永远是孩子,妈妈永远是妈妈。不然,这个会妨碍孩子将来的家庭生活。”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