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假借基础解释
2023-07-14 23:24:05 责编:小OO
文档


假借的基础解释是:1.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2.六书之一。指借用已有的形近、音同的字,表示不同意义的词。3.又如借水名的“油”作“油脂”的“油”。

假借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点此查看假借详细内容】

假借jiǎjiè。(1)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2)六书之一。指借用已有的形近、音同的字,表示不同意义的词。(3)又如借水名的“油”作“油脂”的“油”。(4)容忍。(5)宽容。假借[jiǎjiè]⒈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例假借于藏书之家。——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假借外力。英makeuseof;⒉六书之一。指借用已有的形近、音同的字,表示不同意义的词。例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尊通樽。——《后汉书·张衡传》英phoneticloancharacters;⒊又如借水名的“油”作“油脂”的“油”⒋容忍。英tolerate;⒌宽容。例大王少假借之。——《战国策·燕策》英actingcountymagistrate;

二、综合释义

借用。《庄子·至乐》:“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南齐书·文学传·崔慰祖》:“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袠,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东莞臧逢世,年二十餘,欲读班固《汉书》,苦假借不久,乃……书翰纸末,手写一本。”宋司马光《谢赐资治通鉴序表》:“尚方纸墨,分于奏御之餘;内阁图书,从其假借之便。”凭借、相助。《韩非子·定法》:“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聪,故听莫聪也。今知而弗言,则人主尚安假借哉?”《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每览前代外戚宾客,假借威权,轻薄謥詷,至有浊乱奉公,为人患苦。”宋陶穀《清异录·金稜玉海》:“处士方为献诗曰:金稜玉海比连城,假借文章取盛名。”《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他本是儒家之女,精通文墨,不必假借讼师,就自己写了一纸诉状。”谓借助他力或凭借势力。《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你要变鱼不难,何必假借。待我到河伯处为你图之。”清魏源《圣武记》卷十四:“官府假借难拒也,必给城中官地,恣其囷积,令自典守而自糶易之,官无过问焉。”授予,给予。唐元稹《赠太保严公行状》:“荆俗不理室居……公乃陶瓦积材,半入其直,勉劝假借,俾自为之。”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臣故知当今在位多非其人,稍假借之权而不一一以法束缚之,则放恣而无不为。”宽假,宽容。《战国策·燕策三》:“荆軻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慴,愿大王少假借之。’”《三国志·蜀志·魏延传》:“延……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新唐书·田悦传》:“德宗立,不假借方镇,诸将稍惕息。”明李贽《答周柳塘》:“幸赖真切友朋针砭膏肓,不少假借,始乃觉悟知非。”郭沫若《文艺家的觉悟》:“文笔上的饶情我不哀求,我也不肯假借。”区别,差别。《说郛》卷六二引宋桑世昌《临摹》:“参政苏易简家有摹本《兰亭》,墨彩鲜浓,纸色微紫,与唐朝石本无相假借,盖名手传搨也。”假托,假冒。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一》:“柳河东谓《文子》乃后人聚敛而成……其书杂取经、子诸家语以解《道德经》,凡称老子,皆假借之词。”清李渔《蜃中楼·传书》:“奴家于归之夕,矢志不与小龙成亲……甘为奴婢,如今躯殻虽在涇河,精灵实归柳氏,不肯假借虚名者,犹之范蠡称越大夫,陶潜称晋处士。”六书之一。谓本无其字而依声托事。汉许慎《说文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託事,令、长是也。”段玉裁注:“如汉人谓县令曰令、长……令之本义发号也;长之本义久远也。县令、本无字,而由发号久远之义,引申展转而为之,是谓假借。”

三、汉语大词典

(1).借。《庄子·至乐》:“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南齐书·文学传·崔慰祖》:“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东莞臧逢世,年二十馀,欲读班固《汉书》,苦假借不久,乃……书翰纸末,手写一本。”宋司马光《谢赐资治通鉴序表》:“尚方纸墨,分于奏御之馀;内阁图书,从其假借之便。”(2).凭借;借助。《韩非子·定法》:“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聪,故听莫聪也。今知而弗言,则人主尚安假借哉?”《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每览前代外戚宾客,假借威权,轻薄謥詷,至有浊乱奉公,为人患苦。”宋陶谷《清异录·金棱玉海》:“处士方为献诗曰:金棱玉海比连城,假借文章取盛名。”《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他本是儒家之女,精通文墨,不必假借讼师,就自己写了一纸诉状。”(3).谓借助他力或凭借势力。《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你要变鱼不难,何必假借。待我到河伯处为你图之。”清魏源《圣武记》卷十四:“官府假借难拒也,必给城中官地,恣其囷积,令自典守而自粜易之,官无过问焉。”(4).授予,给予。唐元稹《赠太保严公行状》:“荆俗不理室居……公乃陶瓦积材,半入其直,勉劝假借,俾自为之。”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臣故知当今在位多非其人,稍假借之权而不一一以法束缚之,则放恣而无不为。”(5).宽假,宽容。《战国策·燕策三》:“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三国志·蜀志·魏延传》:“延……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新唐书·田悦传》:“德宗立,不假借方镇,诸将稍惕息。”明李贽《答周柳塘》:“幸赖真切友朋针砭膏肓,不少假借,始乃觉悟知非。”郭沫若《文艺家的觉悟》:“文笔上的饶情我不哀求,我也不肯假借。”(6).区别,差别。《说郛》卷六二引宋桑世昌《临摹》:“参政苏易简家有摹本《兰亭》,墨彩鲜浓,纸色微紫,与唐朝石本无相假借,盖名手传拓也。”(7).假托,假冒。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一》:“柳河东谓《文子》乃后人聚敛而成……其书杂取经、子诸家语以解《道德经》,凡称老子,皆假借之词。”清李渔《蜃中楼·传书》:“奴家于归之夕,矢志不与小龙成亲……甘为奴婢,如今躯壳虽在泾河,精灵实归柳氏,不肯假借虚名者,犹之范蠡称越大夫,陶潜称晋处士。”(8).六书之一。谓本无其字而依声托事。汉许慎《说文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段玉裁注:“如汉人谓县令曰令、长……令之本义发号也;长之本义久远也。县令、本无字,而由发号久远之义,引申展转而为之,是谓假借。”

四、其他解释

1.犹借也。《韩非子·定法》:「今知而弗言,则人主尚安假借矣。」;《南史·袁峻传》:「家贫无书,每从人假借,必皆抄写。」

五、关于假借的成语

假人假义  假痴假呆  假仁假义  借交报仇  借题发挥  借箸代筹  

六、关于假借的词语

借交报仇  借题发挥  借箸代筹  假惺惺  借贷无门  借花献佛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假借的详细信息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