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末学相关词语
2023-07-15 02:26:30 责编:小OO
文档


末学的相关词语是:诠才末学、肤浅末学、末学陋识。

末学的拼音是:mò xué。注音是:ㄇㄛˋㄒㄩㄝˊ。结构是:末(独体结构)学(上下结构)。

末学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基础解释    【点此查看末学详细内容】

1.肤浅、没有根底的学识。2.指浅薄的学者。3.犹后学。4.指非正统之学。

二、综合释义

肤浅无本之学。多用作自谦之词或自称的谦词。《庄子·天道》:“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主,详在於臣。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鐘鼓之音,羽旄之容,乐之末也;哭泣衰絰,隆杀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也。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成玄英疏:“先,本也。五末之学,中古有之,事涉浇伪,终非根本也。”汉蔡邕《答诏问灾异八事》:“臣伏惟陛下圣德允明,深悼变异,德音恳诚,褒臣末学,特垂访及,非臣螻蚁所能堪副。”唐司空曙《下第日书情寄上叔父》诗:“微才空觉滞京师,末学曾为叔父知。”宋苏轼《与封守朱朝请》:“前日蒙示所藏诸书,使末学稍窥家法之秘,幸甚,幸甚。”明杨慎《孔明渊明》:“朱子谓孔明之学本申韩,渊明之学本老庄。此语末学不敢议,亦不敢从。”参见“末学肤受”。指浅薄的学者。汉蔡邕《刘镇南碑》:“深愍末学远本离直,乃令诸儒改定五经章句,删剗浮辞,芟除烦重。”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论》:“末学庸浅,不达名教之本,牵於事用以惑自然之性。”唐刘知几《史通·惑经》:“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杜口,怀疑不展若斯而已哉!”清黄宗羲《戴西洮诗文题词》:“所接不过腐生末学,所读不过毛头制义。”犹后学。南朝宋谢灵运《撰征赋》:“闕里既已千载,深儒流於末学。”唐韩愈《读墨子》:“余以为辩生於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説,非二师之道本然也。”宋苏轼《谢应中制科启》:“思天下所以太平,必用芻蕘之説。亟收末学,以辅大猷。”指非正统之学。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儒主传统翼教,而硕士名贤之训附之;杂主饰治捄偏,而傍蹊末学之谈附之。”

三、汉语大词典

(1).肤浅无本之学。多用作自谦之词或自称的谦词。《庄子·天道》:“本在于上,末在于下。要在于主,详在于臣。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钟鼓之音,羽旄之容,乐之末也;哭泣衰绖,隆杀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也。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成玄英疏:“先,本也。五末之学,中古有之,事涉浇伪,终非根本也。”汉蔡邕《答诏问灾异八事》:“臣伏惟陛下圣德允明,深悼变异,德音恳诚,褒臣末学,特垂访及,非臣蝼蚁所能堪副。”唐司空曙《下第日书情寄上叔父》诗:“微才空觉滞京师,末学曾为叔父知。”宋苏轼《与封守朱朝请》:“前日蒙示所藏诸书,使末学稍窥家法之秘,幸甚,幸甚。”明杨慎《孔明渊明》:“朱子谓孔明之学本申韩,渊明之学本老庄。此语末学不敢议,亦不敢从。”参见“末学肤受”。(2).指浅薄的学者。汉蔡邕《刘镇南碑》:“深悯末学远本离直,乃令诸儒改定五经章句,删刬浮辞,芟除烦重。”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论》:“末学庸浅,不达名教之本,牵于事用以惑自然之性。”唐刘知几《史通·惑经》:“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杜口,怀疑不展若斯而已哉!”清黄宗羲《戴西洮诗文题词》:“所接不过腐生末学,所读不过毛头制义。”(3).犹后学。南朝宋谢灵运《撰征赋》:“阙里既已千载,深儒流于末学。”唐韩愈《读墨子》:“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宋苏轼《谢应中制科启》:“思天下所以太平,必用刍荛之说。亟收末学,以辅大猷。”(4).指非正统之学。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儒主传统翼教,而硕士名贤之训附之;杂主饰治救偏,而傍蹊末学之谈附之。”

四、国语辞典

肤浅、没有根底的学识。末学[mòxué]⒈肤浅、没有根底的学识。引晋·范宁〈春秋谷梁传序〉:「释谷梁传者虽近十家,皆肤浅末学,不经师匠。」《后汉书·卷三〇上·苏竟传》:「世之俗儒末学,醒醉不分,而稽论当世,疑误视听。」反博学⒉后学。引《陈书·卷三三·儒林传·沈不害传》:「臣末学小生,词无足筭,轻献瞽言,伏增悚惕。」

五、关于末学的造句

1、许多专家沿用汉末学者观点,认为今山西闻喜乃古曲沃。

2、在下乃一武林末学,不知什么地方冒犯了前辈,也不知前辈何故不惜几十年的声名,竟然为虎傅翼,与晚辈为难?

3、在下末学肤受,当不得各位前辈如此厚爱!

4、您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教学在课堂,成就却在祖国的四面八方。老师,如果把您比作蚌,那末学生便是蚌里的砂粒;您用爱去舐它,磨它,浸它,洗它……经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

5、大燕国声名赫赫的文道领袖,在一个头顶废物之名的弱冠少年自称为后进末学,天底下还有如此荒唐的事情吗?洛擎天问道“这个曾颜,真的就是曾子?”。

6、到学期末学生都已成双结对的了。

六、关于末学的诗词

<<《墨子·末学纷纷自有师》>>  <<《提刑·末学纷纷竞为人》>>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末学的详细信息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