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只因自我欺骗的安全感 对你的背叛视而不见
2023-07-15 02:36:56 责编:小OO
文档


“我真不敢相信他会背叛我!我这么信任他,把很多事情都告诉他,我一度以为我们可以就这样一直顺顺地走下去──直到我在她家阳台,看到他内裤的那天……”

爱人之间的背叛几乎天天上演,但遭逢的人总是次次惊讶。我们总是很难相信,最信任的人,却伤害自己最深。不过,来自美国俄勒冈大学、研究背叛创伤多年的心理学教授珍妮弗·弗雷德(Jennifer Freyd)与帕梅拉·比勒尔(Pamela Birrell)博士或许会告诉你,你想反了──正因为你信任他,他才有“资格”背叛你。

有人曾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当你选择投入一段关系,就要同时承担被伤害的风险。也就是说,能倾听你的人,也能崩坏你。

在自我揭露(指一个人向别人说心里话,与他人共享内心的感受及信息)以后,对方也开始愿意分享他的秘密,于是两人的距离逐渐拉近──换句话说,亲密关系的一部分就是背负着彼此的秘密,承担着彼此的伤痛。一般而言,安全感比较低的人秘密比较多,但如果他们愿意跟他人分享这些秘密,表示他们信任这段关系──虽然信任,不见得每次都能带来幸福。

我却得到你,安慰的背叛

“他的炮友发消息给我的时候,我几乎一整天都没办法工作。我不知道她是怎么知道我手机的,我只知道我心脏很痛。于是我打给他,他说他跟她只是玩玩,然后说了好多他真正爱的是我之类的。在一番折腾之后,我竟然选择相信他!我很生气,对自己生气,我不解,为什么自己这么傻?事实不是很明显了吗,他有小三,而我一直被蒙在鼓里,为什么我还要相信他?”

珍妮弗与帕梅拉会跟你说,不是你傻,而是你无法离开他。他们发现,许多人无法正视亲密爱人的背叛,是因为那些人对他们来说“很重要”。一个鲜明的之所以无法被触及,并不是因为你没有“看见”它,而是你要“承认”它需要花很大的勇气──甚至,在承认之后,你可能会失去更多东西。

根据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社会和组织心理学教授卡里尔·鲁斯布尔特Caryl Rusbult的投资理论(investment model),当我们在一段关系中投入越多,会越难离开这段关系──尽管你在这段关系里并不快乐。

看不见,是因为想维持现状

面对背叛之时,

你可能会开始考虑选择离开的代价:朋友会不会笑我?孩子怎么办?他会不会报复我?

当你知道这段关系对你很重要,也清楚任何的反抗与面对很可能让你的关系终止,你就会选择“眼不见为净”,用看不见取代看见,用逃避代替解决,珍妮弗与帕梅拉将这种现象称为“背叛盲视”(betrayal blindness)。

心理学上研究盲视的现象有很多,最有名的是“变化盲视”(change blindness)。一个典型的实验如下:研究者跟路人问路,中途有搬家工人搬一个大门经过他们之间,打断了他们的谈话,研究者趁机替换问路的人,但是有50%的人没有发现问路者换人了。也就是说,这些路人把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想地图上,而忽略了问路者是谁。

相较于变化盲视,背叛盲视涉及更多“动机”的部分。你忽视、忘记、对他的偷吃没有印象,是因为你知道,如果你承认,就要承担更多负面的风险:争吵、分手、或离婚。这些后果对你来说实在是不可承受,所以你的大脑帮你一起“忘记”它。换句话说,这段关系对你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所以你的视而不见通常只为了一件事情:维持现状。他继续在下班后问你今天过得怎么样、谈谈小孩与教养、聊聊公司学校发生的事、忽视彼此岌岌可危的感情。没有面对,就没有分开,就是最典型的背叛盲视心理。

自我欺骗的安全感

面对背叛,我们会视而不见,也会选择性遗忘。

有的人明明记忆力好到夸张,可是每当聊到他的结婚、再离婚之间的记忆,“我们可以不要聊这个吗?”、“不知道”、“忘记了”、“都过去了”等字词,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禁让人纳闷:他真的不记得吗?

或许,在意识层次这个人真的忘了。珍妮弗与帕梅拉在《背叛:最不能触碰的》一书中引用了非常多的研究,不约而同地指出一个稳定的现象:经历家暴、性侵、背叛、不当对待的人,在长大之后会发展出较多的解离倾向(dissociative),他们在许多认知实验中,会忘记许多与负面、创伤、情绪有关的讯息──藉由这种方式,他们在不安全的环境里,获得一部分自我欺骗的安全感。

研究者推测,这些高度解离者可能因为长期隔离那些背叛记忆,选择性注意力(selective attention)受损了,无法全心专注于一件事情上面,不过仍然保有不错的分散注意力(divided attention)──这使他们可以在捉奸在床时只记得床单颜色,却不记得发生了什么事情;在被父亲凌虐时只记得地板上的玩具,却不记得父亲的表情。

“当你真正了解他们所面临的过去是多么不堪,他的亲人与爱人是如何地背叛,你就会清楚,一个人选择一种病态的生活方式,是因为他们无力做其他的选择。那些创伤将他们摧残到到能量耗竭,能好好活到今天已经很不容易了。”一位资深心理辅导员曾说。

适应是一种伟大的能力,有些人因为它,对压榨与背叛视而不见、把虐待与侵害当作过眼烟云,可是他们过得并不快乐。珍妮弗与帕梅拉指出,唯有透过知情、表达、诉说等历程,透过陪伴与稳定的安全感,才能真正面对那些过去的难堪。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结尾很官腔,但“出来面对”从来不是一句口号或一个动作,而是一个过程。

我们总是活在各种反复、矛盾与循环中:说好要减肥又半途而废、说好不再为他掉泪却又重复伤悲、说好要早睡却又磨蹭到深夜,就算意识到这些缺点,还是很难面对、很难改变──何况是那些将背叛隔绝在意识之外的人?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