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封弥辞典修订版
2023-07-15 02:16:23 责编:小OO
文档


封弥的辞典修订版是:试卷糊名固封,称为「封弥」,如:「监考委员在试卷上加了封弥后,便走出了试场。」也称为「弥封」。

封弥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    【点此查看封弥详细内容】

⒈科举时代,为防止考试舞弊,将试卷中的姓名、籍贯等用纸糊封,编号并加钤印,称为“封弥”。此法始于唐武后时,至宋景德祥符间已成定制,沿用到清末科举废除之时。引《宋史·选举志一》:“景德四年,命有司详定考校进士程式……试卷内臣收之,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付考官定等毕,復封弥送覆考官再定等。”宋苏轼《议学校贡举状》:“今议者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章;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或欲举唐室故事,兼採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罢经生朴学,不用贴墨而攷大义。此数者,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

二、综合释义

科举时代,为防止考试舞弊,将试卷中的姓名、籍贯等用纸糊封,编号并加钤印,称为“封弥”。此法始于唐武后时,至宋景德祥符间已成定制,沿用到清末科举废除之时。《宋史·选举志一》:“景德四年,命有司详定考校进士程式……试卷内臣收之,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付考官定等毕,復封弥送覆考官再定等。”宋苏轼《议学校贡举状》:“今议者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章;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或欲举唐室故事,兼採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罢经生朴学,不用贴墨而攷大义。此数者,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封弥[fēngmí]试卷糊名固封,称为「封弥」。如:「监考委员在试卷上加了封弥后,便走出了试场。」也称为「弥封」。

三、国语辞典

试卷糊名固封,称为「封弥」,如:「监考委员在试卷上加了封弥后,便走出了试场。」封弥[fēngmí]⒈试卷糊名固封,称为「封弥」。例如:「监考委员在试卷上加了封弥后,便走出了试场。」

四、其他释义

1.科举时代﹐为防止考试舞弊﹐将试卷中的姓名﹑籍贯等用纸糊封﹐编号并加钤印﹐称为'封弥'。此法始于唐武后时﹐至宋景德祥符间已成定制﹐沿用到清末科举废除之时。

五、关于封弥的成语

芥子须弥  弥天大谎  仰之弥高  疮痍弥目  弥缝其阙  弥天大罪  

六、关于封弥的诗词

<<《太学秋试封弥夜深独坐怀考试诸友》>>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封弥的详细信息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