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污蔑他人需有证据吗?
2024-07-18 09:23:58 责编:小OO
文档


没有证据就污蔑他人可能涉嫌犯诬告或。诬告是捏造犯罪事实向国家机关告发,是捏造有损他人名誉的事实散布给第三者。区别在于客体要件、主观目的和客观行为不同。举报他人犯罪应慎重,最好有相关证据。否则可能涉嫌犯罪行为。

法律分析

一、没有证据就污蔑他人算什么罪?

1、没有证据就污蔑他人,可能涉嫌犯诬告,也有可能涉嫌犯。

对于污蔑行为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罪名并不成立。

对于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构成诬告。二者区别的标志在于,后者主观上不具有陷害他人的目的,客观上不具有捏造犯罪事实并进行告发的行为。

2、诬告与一般诬告陷害行为的界限

两者都具有捏造事实、诬陷好人的特征。但是,诬陷的内容、目的和性质,又各不相同:诬告是捏造事实,意图使他人受刑事处罚,而一般诬陷行为仅限于捏造犯错误的事实,其目的只是使他人受到某种行政纪律处分,因此,从性质上讲一个是犯罪,一个是违法。对一般诬陷行为,可根据不同情节和后果,分别给予行政处罚、纪律处分或者批评教育。

二、诬告与的区别有哪些?

诬告与的区别包括客体要件不同、主观方面不同、客观行为不同等。诬告与的共同点表现在都是捏造事实,而且也可能捏造犯罪事实。具体二者的区别如下:

1、客体要件不同

诬告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侵犯的是公民的名誉。

2、主观方面不同

诬告的目的是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的目的是破坏他人名誉。

3、客观行为不同

诬告是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通常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是捏造有损他人名誉的事实,散布于第三者或更多的人,但不向国家机关或有关单位告发。如果行为人虽然捏造他人犯罪的事实,但并不告发,而是私下散布,旨在损害他人名誉,就构成。

公民在发现他人实施了犯罪行为之后,是可以到机关进行举报的。但若自己并没有掌握相关证据,最好不要举报,更不要带着自己捏造的相关证据举报特定的公民、单位,否则有可能会涉嫌犯诬告、等的相关罪名。

结语

没有证据就污蔑他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可能涉嫌犯诬告或。在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下,罪名并不成立。诬告与一般诬告陷害行为的区别在于是否有陷害他人的目的和是否捏造犯罪事实并进行告发的行为。诬告意图使他人受刑事处罚,而一般诬陷行为仅限于捏造犯错误的事实,其目的是使他人受到行政纪律处分。诬告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而侵犯的是公民的名誉。诬告的目的是使他人受刑事追究,而的目的是破坏他人名誉。行为人应当谨慎举报,避免涉嫌犯罪行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2019修订):第七章 法官的职业保障 第五十六条 法官因依法履行职责遭受不实举报、诬告陷害、侮辱诽谤,致使名誉受到损害的,人民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澄清事实,消除不良影响,并依法追究相关单位或者个人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十章 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第一百一十三条 诉讼参与人和其他人应当遵守法庭规则。

人民对违反法庭规则的人,可以予以训诫,责令退出法庭或者予以罚款、拘留。

人民对哄闹、冲击法庭,侮辱、诽谤、威胁、殴打审判人员,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的,予以罚款、拘留。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2018修正):第一章 总 则 第五条 全社会应当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歧视、侮辱、虐待精神障碍患者,不得非法精神障碍患者的人身自由。

新闻报道和文学艺术作品等不得含有歧视、侮辱精神障碍患者的内容。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