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辨认属于什么证据
2024-07-18 08:53:02 责编:小OO
文档


一、辨认属于什么证据

1、根据辨认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人身辨认、照片辨认、物品辨认、场所辨认以及尸体辨认。

2、根据辨认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一对一”辨认和混杂辨认。其中混杂辨认中又包括了对照片、物品的混杂辨认以及对嫌疑人的列队辨认。

3、根据辨认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被害人辨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辨认以及证人辨认。

4、根据辨认阶段的不同,可以分为侦查辨认和法庭辨认。

辨认笔录一直当做证据使用,但他属于法定证据形式的哪一种一直不明确。有人认为,被害人的辨认笔录属于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的辨认笔录属于犯罪嫌疑人供述,证人的辨认笔录属于证言。新《刑事诉讼法》把辨认笔录规定为一种的证据形式。

虽然辨认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证明方法在侦查和审判实践中被广泛使用,辨认笔录作为法定的证据种类亦被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所确认,但是我国立法有关辨认程序的规范却付之阙如。由于1996年刑事诉讼法没有作出相关规定,在实践中,对人和物的辨认无法可依,导致侦查人员在组织辨认时做法不一,辨认结果的随机性很强,缺乏客观性。

为了弥补立法上的空白,、最高人民分别在《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和《人民刑事诉讼规则》中对辨认程序作出了相应规定。

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辩认笔录的证据是属于鉴定意见类的证据,主要是鉴定笔录是否属于当事人书写的,鉴定其真实性。

二、审核辨认笔录应注意的问题

1、主持辨认的侦查人员不少于2人。在一份笔录中的办案人员处要有2名侦查人员签字。如果是1名侦查人员签字,则辨认笔录存在瑕疵,会降低效力。

2、几名辨认人对同一名被辨认人进行辨认时,要分开辨认。即几名辨认人不能在一起对一名被辨认人进行辨认,会影响辨认人的客观性。

3、被辨认人或者照片要达到法律规定的标准。辨认犯罪嫌疑人时,被辨认的人数不得少于七人;对犯罪嫌疑人照片进行辨认的,不得少于十人的照片;辨认物品时,混杂的同类物品不得少于五件。

4、对被辨认人的信息要进行编号,写清楚对称的姓名、身份信息。即要有被辨认人身份情况说明表,标明编号和与之对应的姓名、身份证号码。

5、被辨认人应当混杂在类似特征的对象中。在审核笔录时,主要看被辨认的对象是否相类似,是否一眼就能看出被辨认人。比如:辨认一名绰号为“胖子”的被辨认人,在提供的照片中,明显的看出只有一名被辨认人是胖子,其他人都比较瘦,笔者认为这是对辨认人的暗示,不符合法律规定,证据应当认定为不合法。

6、辨认笔录要有有见证人签名并现场见证。有人见证,在一定程度上可对侦查机关的监督。法律也明文规定对辨认经过和结果,应当制作辨认笔录,由侦查人员、辨认人、见证人签名。

7、辨认人的主体有一定范围。辨认人为被害人、证人、犯罪嫌疑人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辨认。犯罪嫌疑人可对与犯罪有关的物品、文件、尸体、场所、犯罪嫌疑人进行辨认。

刑事辨认的过程和结果通过辨认笔录得以呈现,作为证据使用的辨认笔录应当客观、全面、准确、清晰地记载辨认地具体过程和结论。很多辨认笔录在记明辨认目的等格式性内容后,便简单记载辨认过程及结果,寥寥几句。涉及辨认人如何识别出辨认对象,有无异常表现等内容均少有体现。辨认人往往一次性、毫无迟疑地确定被辨认对象,其真实性存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五十五条 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原则

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 (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第五十六条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时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起诉意见、起诉决定和判决的依据。

三、刑事诉讼法辨认笔录解释

与行政拘留相比,刑事拘留并不算严重,它仅仅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不会留下案底。

刑事拘留会被判刑吗

刑事拘留是刑事强制措施中的一种,是机关、人民对直接受理的案件,在侦查过程中,遇到法定的紧急情况时,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而是否会被判刑是需要看嫌疑人是否构成犯罪,是否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二者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当嫌疑人被刑事拘留后,最好的做法是尽快委托专业律师了解相关案件,最大限度维护嫌疑人的相关诉讼权益。

四、辨认笔录见证人的条件

见证人条件的规定:《解释》第六十七条第一款对见证人的范围作出了明确规定。具体而言,下列人员不得担任刑事诉讼活动的见证人:

1、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具有相应辨别能力或者不能正确表达的人。

2、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人。这里包括两方面的利害关系:一是与案件当事人有利害关系,包括与被告人、被害人或者其他当事人有利害关系,如系当事人的近亲属;二是与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包括本人和本人的近亲属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某种利害关系。但是,虽然与案件有利害关系,但不会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人员,可以担任刑事诉讼的见证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五十五条 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原则

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 (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第五十六条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时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起诉意见、起诉决定和判决的依据。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