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个人缴纳的养老金在哪里查询
2024-07-18 16:23:08 责编:小OO
文档


法律主观:

有些人认为个人既然能够自己缴纳社会保险,在要单位给交干嘛还要扣自己工资,下面为您介绍了 个人养老保险 金缴纳与单位缴纳的区别供您参考: 1、交费比例不同,有单位的,单位交12%,个人交8%,总共20%,个人名义自己交的,交费比例是20%,优惠了12%。 2、自己交的,到退休年龄带上身份证、户口簿、养老保险手册去户口所属区的劳动局办理退休。 养老金跟退休前1年当地社平工资、交费基数、交费时间有关,并且跟基数和时间成正比关系,多交多得跟交费比例是没有关系的,所以,无论单位交还是自己交,只要退休时间一样、交费基数一样、交费时间一样,养老金一样多,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3、社保都是分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 有单位的,单位交的部分进入统筹账户,个人交的进入个人账户 自己交的,总交费的40%进入个人账户,其余60%进入统筹账户,相当于承担了部分单位的交费。 知识拓展:什么是个人养老保险 个人养老保险以城乡居民作为保险对象的一种人身保险。凡年龄在16周岁以上,身体健康能正常工作或劳动的城乡居民,均可作为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投保。 个人养老保险的保险期限包括保险费缴费期和养老金额取期。保险费缴费期从被保险人办理投保手续,并交纳第一期保险费起,至约定缴费期满为止;养老金领取从被保险人约定的缴费期满的次月起,至保险人保险责任终止时止。 个人养老保险的保险合同对被保险人承担下列保险责任:被保险人在养老金领取期内,可获10年固定年金,如果被保险人在固定年金期间身故,其受益人(未指定受益人的,可由其 法定继承人 )可继续领取至10年,保险责任方告终止;如果被保险人领满10年固定年金后仍健在,则可继续 领取养老金 直至身故,保险责任方告终止;如果被保险人在保险费缴费期内身故,可按规定领取死亡退保金,保险责任终止。 个人养老保险费缴付方式可按月、季、年交付,亦可在投保时一次性缴清,每个被保险人月交保险费不得低于20元,年交保险费不得低于200元。开始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分别为50、55、60、65等四档,投保人可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档次。被保险人交付保险费满2年,如有急需,可凭单证向保险公司申请借款。借款金额不得超过保险单现金价值的70%,借款期限不得超过7个月。借款本息在借款到期时一并归还,逾期不还,借款本息达到退保金额时,保险效力终止。 个人养老保险为我国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法律客观:

个人养老保险缴付方式可按月、季、年交付,也可以在投保时一次性缴纳,每个被保险人月交保险费不得低于20元,年交保险费不得低于200元。开始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分别为50、55、60、65四档,投保人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最为合适的档次。被保险人在养老金领取期内,可以获得10年固定年金,如果被保险人在保险费缴费期内身故,可按规定领取死亡退保金。相关知识个人养老保险查询办法:1、持本人身份证或社保卡号直接到各市社保中心养老保险处查询;2、当地社保中心统一咨询电话12333;3、当地劳动保障网如开通查询功能,查找点击“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查询”一栏,在在“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查询”的方框中输入身份证号码和密码(或社保号),然后点击“查询”按钮即可。这种方式是养老保险查询的最优方式,不仅避免了去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周折,而且还节省了时间。但是切记您的密码一定要记好,防止查询带来不便。4、每年社会养老保险中心将参保个人帐户对帐单发到每一个参保人员手中,通过个人账户对账单查看缴费和帐户记录情况。个人养老保险参保对象是谁?个人养老保险参保对象主要有: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城镇企业的失业职工;具有本市户口的个体工商户及雇主;具有本市户口和《运营证》的个体运输业主及其雇工;与机关事业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非全日制工作人员;具有本市城镇户口的各类灵活就业;已破产、解体、关闭的参保单位的漏投保人员;复员退伍未安置的军人。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