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不能构成单位犯罪的主体的有哪些?
2024-07-18 13:24:44 责编:小OO
文档


本文主要阐述了单位犯罪的概念、构成要件和主体结构,指出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同时,列举了单位犯罪主体的两种观点,即公司和自然人融合成为一个犯罪主体,或者认为单位犯罪主体是两个,即公司和自然人。最后,根据《刑法》第30条的规定,列举了可以成为单位犯罪主体的具体单位类型。

法律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单位犯罪的主要构成要件。然后,我们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哪些人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呢?根据《刑法》第30条的规定,可以成为单位犯罪主体的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但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单位是指机关、团体或属于一个机关、团体的各个部门。”按此解释,单位不仅指机关、团体等本身,还指其下属部门或分支机构。由于《刑法》总则第30条关于单位犯罪的规定,几乎虚化得不成其为单位犯罪的概念,只是对单位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宣言式规定。因而,对单位犯罪主体的界定,在司法界认识不尽一致。

一、单位犯罪的概念界定

关于单位犯罪的概念,目前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有:

1、所谓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在单位意志支配下,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以单位名义实施的犯罪。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单位犯罪是在单位意志支配下实施的。这是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的主要区别;

(2)单位犯罪必须以单位名义实施;

(3)单位犯罪是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而实施的,这是单位犯罪的主观心理状态。

2、单位犯罪是指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经单位集体决定或者由负责人员决定实施的犯罪。具有以下特征:

(1)单位犯罪的主体是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这是单位犯罪的主体特征;

(2)单位犯罪在主观上出于故意或过失,并具有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的心态;(3)单位犯罪必须是经单位决策机构决定或者由负责人员决定实施的犯罪,这是单位犯罪的客观特征。

二、单位犯罪的主体结构

单位犯罪的主体如何理解,在刑法理论界主要有二种观点:

1、第一种观点认为,在法人犯罪中,实际上是一个犯罪(即法人犯罪),两个犯罪主体,两个刑罚主体(在两罚制的情况下)或者一个刑罚主体(在单罚制情况下)。其理由是,犯罪主体必须与受刑主体同一,单一的犯罪主体只能有单一的受刑主体,双重的犯罪主体则应当有双重的受刑主体与之相对应。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的处罚采取的主要是双罚制的原则,决定了其犯罪主体也必然是二元的。否则,双罚制的规定就使罪与刑的关系发生了背离,与罪责自负、刑止于一身等现代刑法的基本原则相悖。

2、第二种观点主张,单位和自然人在单位犯罪中融为一体,结合成为一个犯罪主体并共同承担刑事责任。因为,单位犯罪中的单位主体和自然人主体在单位犯罪中是不可分割的,是单位团体和其成员彼此异质的两部分构成的一个复合体,组成单位犯罪主体的两个部分在单位犯罪中不是分工的关系,而是彼此融合和互为表里的关系。即单位中的自然人把犯罪单位化;而单位则通过有关的自然人实施犯罪。

三、单位犯罪主体的种类

根据《刑法》第30条的规定,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以下五种:

1、公司

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但我国现行经济活动中所存在的公司,不限于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还包括国有独资公司等。根据法律规定的标准,公司又可分为母公司和子公司;本公司和分公司;本国公司和外国公司等四大类。

另外,还有集团公司等。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组织形式越来越多地采用公司的形式,国家主要的经济活动依赖于公司实施的,同样,以企业单位名义(诸如实业公司、经营公司等)实施的犯罪活动,也主要是形形式式的公司,因此,在我国刑法中,公司便成为单位犯罪的首选主体。

2、企业

从逻辑上而言,企业是种概念,公司是属概念,两者之间是包容和被包容的关系。立法将企业与公司并列,是有悖概念的种属关系的。但是,从立法的角度看,将公司与企业并列,一是为了强调公司的法律地位,二是公司在单位犯罪中占有突出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是指除公司以外的其他经济组织。

根据最高人民1999年6月18日通过的《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2条规定:“刑法第三十条规定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既包括国有、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也包括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和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由于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企业、私营企业的财产属于投资者所有,投资者对企业负无限责任;个人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对企业负无限连带责任,该类企业的利益,实际上就是企业经营者的个人利益,企业的行为就是经营者个人的行为,企业的资产不于企业经营者,对外所需承担的责任,也就是经营者个人的责任。因此,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人合伙企业,不能成为单位犯罪主体。

3、事业单位

《刑法》将事业单位规定为单位犯罪的主体之一,而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事业单位的活动一般不具有营利性,并注重社会公益事业或社会发展的需要。但部分事业单位往往也有某些社会管理职能,由此产生的权力可能被用来实施犯罪。

另一部分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被推向市场,它们需要自己挣钱养活自己,这就必然地从事营利性活动,以谋取经济利益。事业单位一旦带有营利性,实施犯罪的可能便就产生。所以,我国刑法将事业单位列为单位犯罪主体是必要的。

4、机关

机关是单位犯罪的第四类主体。从字义上来理解,《刑法》规定的机关,包括国家的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军事机关等。但并非任何单位犯罪都可以由机关构成。《刑法》规定的某些单位犯罪的主体只能是企业、事业单位。事实上,能成为单位犯罪主体的机关范围也是有的。诸如国家的立法机关,它的行为往往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因而,不可能成为犯罪主体。有可能成为犯罪主体的机关主要有:国家机关的基层组织,由于其在管理社会或经济活动中,为了本地区或本单位的利益,可能会实施单位犯罪;国家机关的具体职能部门,这些部门拥有社会和经济等管理职权,在为本部门谋利时,可能利用职权实施单位犯罪。

5、团体

团体有社会团体、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等多种称谓。团体成为单位犯罪主体的有以下几种:一种是行使一定社会管理职能或行业管理职能的团体,而纯粹的学术团体一般不可能实施单位犯罪。另一种是行业团体,这些团体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能正在逐步向行业协会之类的团体转移,于是,这些团体(如律师协会、会计师协会等)在行业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已相当大,它们有权依照法律的规定,对违法违纪的人和组织实施制裁。从而,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如受贿罪等。

拓展延伸

在单位犯罪中,哪些人不能成为主体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单位犯罪中,除了法律另有规定外,一般以单位为整体进行定罪,而单位本身可以成为犯罪主体。但是,有一些情况下,个人也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根据《刑法》第30条的规定,单位犯罪中,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实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业依法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因此,在这两种情况下,个人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然而,根据《刑法》第31条的规定,单位犯罪中,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依照法律的规定。这就意味着,在某些具有特定情况的情况下,个人也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总的来说,单位犯罪中,个人可能成为犯罪主体的情况主要出现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而一般情况下,单位犯罪中,单位为整体进行定罪,个人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但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个人也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结语

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在单位意志支配下,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以单位名义实施的犯罪。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和事业单位。公司是指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但现行经济活动中所存在的公司,不限于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还包括国有独资公司等。企业是指除公司以外的其他经济组织。事业单位是指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和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是指国家的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军事机关等。团体是指行使一定社会管理职能或行业管理职能的团体,如律师协会、会计师协会等。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1999-06-25) 第二条 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

刑法 第三十一条 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最高人民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1999-06-25) 第三条 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