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劳动仲裁中确定劳动关系及收集证据是关键。劳动者需搞清楚与单位的关系性质,如劳动关系或劳务关系,并保存相关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条等。若为劳动关系,可申请劳动仲裁;若为劳务关系,应提起民事诉讼。若单位提供工资条,可直接向起诉。遵循这些步骤,劳动者可确保选择正确的救济途径,并为成功解决劳动争议奠定坚实基础。
法律分析
在申请劳动仲裁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确定所发生的争议是否属于劳动争议以及可否直接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得以解决
并不是每一个在单位工作的人员与单位之间的关系都是劳动关系。所以,一个人在申诉之前一定要认清自己与单位之间关系的性质到底是劳动关系、劳务关系,还是其他的民事关系。
1、劳动关系及事实劳动关系是合法劳动关系,受法律保护。
证明劳动关系存在的责任在于员工。员工要想获得法律的保护,必须先证明此关系的存在。如果员工对此证明不力的话,将可能导致败诉。
员工证明与被申诉人之间存在合法的劳动关系的证据有:劳动合同,这是最有效的证据。在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工资条、银行工资卡记录、休假条、交接单,工作证,工作服等都可以作为证据使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养成保存这些东西的习惯。
2、劳务关系不受劳动法保护,应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之间的区别对于不具备法律专业知识的人来说是一个难题。当发生争议时,可以通过向律师咨询或者到劳动仲裁部门询问是否立案的方式来确定。如果确定双方是劳务关系而不是劳动关系时就要及时向人民提起诉讼,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如果存在劳务输出或者输入关系的话,一定要先区分清哪一种是劳动关系,哪一种是劳务关系。不可把劳务关系误认为劳动关系。否则必将徒劳无功
(3)如果单位给你打有工资条,则可以直接向人民提起诉讼,以节省时间。
如果单位给你打有工资条时,你可以直接向人民起诉,要求单位支付该款项。虽然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为这属于劳动争议,但是根据最高人民的司法解释,还是可以直接提起诉讼的,并且如果不过诉讼时效的话,胜诉也不成问题。
可见,在发生劳动争议时,劳动者在申请仲裁时,第一步就是要把握好与单位之间关系的性质,并充分收集和掌握对自己有利的各项证据。只有把握好这一点,才能确定好救济途径,才能于仲裁之初不致犯错,并为下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申请劳动仲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确定争议是否属于劳动争议,是否可通过民事诉讼解决。其次,要清楚自己与单位的关系性质,是劳动关系、劳务关系还是其他民事关系。员工需承担证明劳动关系存在的责任,劳动合同是最有效的证据,也可使用工资条、银行记录等。劳务关系不受劳动法保护,应提起民事诉讼。如果单位给出工资条,可直接向起诉以节省时间。在申请仲裁前,要充分收集有利证据,确保选择正确的救济途径,为后续步骤打下坚实基础。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章 仲裁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十二条 【仲裁案件当事人】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的双方当事人。
劳务派遣单位或者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为共同当事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章 仲裁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十三条 【仲裁案件第三人】与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可以申请参加仲裁活动或者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通知其参加仲裁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章 仲裁 第三节 开庭和裁决 第三十九条 【证据及举证责任】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经查证属实的,仲裁庭应当将其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仲裁庭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提供。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