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养权变更可以通过协议或诉讼进行。协议变更是指离婚双方达成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协议,无需向起诉,只要协议没有违反法律规定或对子女成长产生不利影响,相关部门应予批准。而诉讼变更则需要通过进行诉讼。对于抚养权变更协商不一致产生争执的情况,可以通过直接向起诉,提起变更抚养权之诉。在诉讼变更中,希望获得子女抚养权的一方需要提交自己的收入情况以证明自己有抚养能力。变更子女抚养权的法定情形包括与子女
法律分析
一、孩子抚养权变更的办理地点和方式
抚养权变更可以前往人民或婚姻登记机关办理。变更方式包括协议变更和诉讼变更。协议变更是指离婚双方在达成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协议后,无需向起诉,只要协议没有违反法律规定或对子女成长产生不利影响,相关部门应予批准。而诉讼变更则需要通过进行诉讼,具体流程和结果需根据案件情况而定。
2.诉讼变更
对抚养权变更协商不一致产生争执的,可以直接向起诉,提起变更抚养权之诉。但是,在向提起变更抚养权诉讼后,希望获得子女抚养权的一方,一般需要提交自己的收入情况以证明自己有抚养能力。
二、变更子女抚养权的法定情形
变更子女抚养权的法定情形如下:
1.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严重疾病或者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
2.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尽抚养义务或有虐待子女行为,或者其与子女共同生活对子女身心健康确有不利影响;
3.已满八周岁的子女,愿随另一方生活,该方又有抚养能力;
4.有其他正当理由需要变更。
三、抚养权的内容包括什么
离婚孩子抚养权包括如下内容:
1.直接与孩子居住在一起的权利,相对于无抚养权人的探望权而言,可以直接与孩子一起生活,不受探望时间控制;
2.第一监护人的权利;
3.控制探望权的权利;教育小孩的权利,能够给与小孩教育、辅导;
4.替未成年子女抉择的权利,如小孩上学等;
5.相对于无抚养权人而言,更能获得孩子关心和爱护的权利;
6.不用支付抚养费的权利,因为共同生活,属于生活开销,不用再单独支付抚养费。
拓展延伸
抚养权变更地点和方式是涉及未成年人抚养权纠纷案件中的一项重要问题。根据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六条的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离婚而消除,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均为父母子女关系。因此,离婚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仍然存在。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如子女随父或母生活、子女患有疾病等,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生活方式和地点可能会发生变更。针对这些问题,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七条明确规定了抚养权变更的地点和方式。
首先,关于抚养权变更的地点,《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子女与父母一方共同生活期间,其父母一方要求另一方承担抚养费、赡养费、扶养费的,可以经未成年人住所地人民判决,变更子女与另一方的抚养关系。因此,如果父母与子女共同生活,另一方不能提供适当的生活条件,经未成年人住所地人民判决,可以变更子女的抚养权地点。
其次,关于抚养权变更的方式,《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离婚而消除的,子女与父母一方共同生活期间,其父母一方要求另一方与子女另行生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人民判决,可以判决变更。因此,如果父母与子女关系不消除,经未成年人住所地人民判决,可以变更子女与另一方的抚养方式。
抚养权变更地点和方式是涉及未成年人抚养权纠纷案件中的一项重要问题,我国《民法典》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法律规定,以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结语
抚养权变更可以前往人民或婚姻登记机关办理。变更方式包括协议变更和诉讼变更。协议变更是指离婚双方在达成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协议后,无需向起诉,只要协议没有违反法律规定或对子女成长产生不利影响,相关部门应予批准。而诉讼变更则需要通过进行诉讼。对于抚养权变更协商不一致产生争执的,可以直接向起诉,提起变更抚养权之诉。在向提起变更抚养权诉讼后,希望获得子女抚养权的一方,一般需要提交自己的收入情况以证明自己有抚养能力。变更子女抚养权的法定情形包括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严重疾病或者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尽抚养义务或有虐待子女行为,或者其与子女共同生活对子女身心健康确有不利影响,已满八周岁的子女,愿随另一方生活,该方又有抚养能力,以及其他正当理由需要变更。抚养权的内容包括直接与孩子居住在一起的权利、第一监护人的权利、控制探望权的权利、教育小孩的权利、替未成年子女抉择的权利、相对于无抚养权人而言,更能获得孩子关心和爱护的权利,以及不用支付抚养费的权利。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益保障法(2018修正):第二章 家庭赡养与扶养 第二十五条 禁止对老年人实施家庭暴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益保障法(2018修正):第二章 家庭赡养与扶养 第十三条 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家庭成员应当尊重、关心和照料老年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益保障法(2018修正):第二章 家庭赡养与扶养 第二十四条 赡养人、扶养人不履行赡养、扶养义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老年人组织或者赡养人、扶养人所在单位应当督促其履行。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