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买假大学证会带来哪些法律后果?
2024-07-24 19:49:41 责编:小OO
文档


买假大学毕业证的处罚为行政治安拘留,伪造和贩卖毕业证书的处罚为伪造事业单位印章罪定罪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伪造、变造或买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证件、证明文件、印章,以及买卖或使用伪造的文件都会被处以拘留和罚款。

法律分析

一、买假大学毕业证如何处罚

购买伪造的毕业证,并没有伪造和贩卖毕业证书,故并不构成伪造事业单位印章罪,只是违反了行规,可对其进行行政治安拘留。

我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第二款规定:

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二、伪造和贩卖毕业证书的处罚

对于伪造高等院校印章制作学历、学位证明的行为,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条第二款的规定,以伪造事业单位印章罪定罪处罚。

明知是伪造高等院校印章制作的学历、学位证明而贩卖的,以伪造事业单位印章罪的共犯论处。

据此可以明确,伪造事业单位印章罪处罚的行为实际上只有两个:

伪造行为和明知的贩卖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二条:

第五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伪造、变造或者买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印章的;

(二)买卖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的;

(三)伪造、变造、倒卖车票、船票、航空客票、文艺演出票、体育比赛入场券或者其他有价票证、凭证的;

(四)伪造、变造船舶户牌,买卖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船舶户牌,或者涂改船舶发动机号码的。

拓展延伸

打击买卖假大学毕业证的法律措施

打击买卖假大学毕业证的法律措施主要包括加强执法力度、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和加大处罚力度。首先,执法部门应加强对买卖假大学毕业证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大侦查和取证工作,打击制假售假的犯罪行为。其次,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高校毕业证的真实性审核,防止流入社会。同时,加强对毕业证市场的监管,打击制造和销售的渠道,减少的流通。最后,加大处罚力度,对买卖假大学毕业证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以起到威慑作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高等教育的信誉。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打击买卖假大学毕业证的行为,维护教育领域的健康发展。

结语

打击买卖假大学毕业证的法律措施包括加强执法力度、建立监管机制和加大处罚力度。执法部门应加强侦查和取证工作,打击制假售假犯罪。同时,需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审核毕业证真实性,防止流入社会。加强对毕业证市场的监管,打击制造和销售渠道。对买卖假大学毕业证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高等教育信誉。通过综合应用以上措施,有效打击买卖假大学毕业证的行为,维护教育领域的健康发展。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18修正):第二章 高等教育基本制度 第二十条 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学生,由所在高等学校或者经批准承担研究生教育任务的科学研究机构根据其修业年限、学业成绩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相应的学历证书或者其他学业证书。

接受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由所在高等学校或者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发给相应的结业证书。结业证书应当载明修业年限和学业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18修正):第四章 高等学校的组织和活动 第三十二条 高等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国家核定的办学规模,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18修正):第四章 高等学校的组织和活动 第三十五条 高等学校根据自身条件,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

国家鼓励高等学校同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

国家支持具备条件的高等学校成为国家科学研究基地。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