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联系与区别
2024-07-26 21:34:21 责编:小OO
文档


本文介绍了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区别和要素。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而事实行为则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法律行为的效果取决于行为人的意思表示,而事实行为则依据法律的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因此,该段内容强调了意思表示在法律行为中的重要性,以及事实行为在法律后果中的从属地位。

法律分析

1、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

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当事人实施行为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民事法律后果。

2、法律行为依行为人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

事实行为依法律的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

3、法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事实构成;

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后果。

拓展延伸

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区别

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是两个在法律领域中经常被提及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其法律效果、构成要件和法律适用等方面。

法律行为是指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或者终止法律关系的行为,具有法律效力。例如,签订合同、订立遗嘱、签署协议等行为都属于法律行为。在法律行为中,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其法律后果由行为人承担。

相反,事实行为是指没有法律效果的行为,仅具有事实上的效果,不产生法律关系。例如,人的出生、死亡、婚姻状况等都属于事实行为。在事实行为中,行为人并不一定具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其法律后果由法律规定的特别规定或者行为人的权利和义务决定。

因此,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在构成要件、法律后果以及行为人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在法律实践中,正确区分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非常重要,可以帮助行为人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和纠纷。

结语

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在构成要素、发生效力及本质方面存在明显区别。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而事实行为则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法律行为的效果取决于行为人的意思表示,而事实行为则依据法律的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因此,当事人在实施法律行为时需要特别注意意思表示的内容,而事实行为则需要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才能产生法律后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第十章 附 则 第一百零二条 人民审理行政案件,应当收取诉讼费用。诉讼费用由败诉方承担,双方都有责任的由双方分担。收取诉讼费用的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18修正):第六章 经费保障 第四十二条 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和地方各级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

和地方各级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教职工编制标准、工资标准和学校建设标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等,及时足额拨付义务教育经费,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确保教职工工资按照规定发放。

和地方各级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7修正):第六章 起诉和受理 第四十七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人民提起诉讼。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履行职责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紧急情况下请求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履行的,提起诉讼不受前款规定期限的。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