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狐猿通常不建议家养。其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家养可能会对它们造成严重的健康和生存问题。此外,野生动物可能携带疾病和寄生虫,家养可能会对人的健康构成威胁。
如果喜欢中国狐猿,建议通过合法的渠道来了解和关注它们的保护工作,如参加野生动物保护组织或相关活动。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谁能介绍一下狐猿
是黑长臂猿的别称,应该是“呼猿”才对,其名字来源于它们在清晨要互相呼唤,然后再一起出去活动。
【中文名称】:黑长臂猿
【拉丁学名】:Hylobates concolor
【俗名】:黑冠长臂猿,吼猴,撩梆猴,料猴,风猴,黑猴
【英文名】:Concolor Gibbon
【商品名】: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
【特有种】: 【濒危等级】:濒危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生态环境】:热带森林
【海拔上限】: 【海拔下限】:
【致危因素】:栖息地破坏,种群隔离,种内生物学特点,过度捕猎
【保护措施】:捕猎
【国内分布】:海南, 广西, 云南
【分类位置】: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长臂猿科 Hylobatidae
属: 长臂猿属 Bunopithecus
【濒危等级生效年代】: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 参考文献
IUCN濒危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参考文献
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年 参考文献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 参考文献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编辑本段]外形特征
中型猿类,体矫健,体重7-10kg,体长400-550mm,前肢明显长于后肢,无尾。毛被短而厚密。雄性全为黑色,头顶有短而直立的冠状簇毛;雌性体背灰黄,棕黄或橙,头顶有棱形或多角形黑褐色冠斑。胸腹部浅灰,常染有黑褐色。
[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黑长臂猿系印度支那北部和中国南部的特有种,已记录有 6 个亚种,其中 5 亚种分布于我国 (Groves and Wang,1990)。分布于澜沧江以西的为滇西亚种(H. c. furvogaster)(马世来、王应祥, 1986),见于云南西南部沧源、耿马、双江、永德、临沧、保山和云龙;指名亚种(H. c. concolor)分布于云南南部绿春、屏边、河口、金平、红河、元阳、新平、景东哀牢山;景东亚种(H. c. jingdongensis)分布于云南中部景东无量山区;越北亚种(H. c. nasutus)分布于广西西南部靖西;海南亚种(H. c. hainanus)分布于海南岛的五指山、鹦哥岭、吊罗山、黎母山、东方和白沙(马世来等,1994;徐龙辉等,1983)。仅有少数种群分布于越南北部和老挝(Groves and Wang, 1990)。
其中无量山的长臂猿最早为世人所认知始于1957年中国科学院西南生物考察队在景东温卜采集的5号样本,此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19年在磨刀河又采集到3号标本。基于这些标本,马世来和王应祥(1986)据其体型较大、雌性体毛亮金黄褐色、头冠斑较小,褐黑色、形似蝌蚪状而描记了一新亚种——景东亚种(Hylobates concolor jingdongensis)。到目前为止,所有资料表明无量山是这一亚种的惟一分布区。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主要栖于热带雨林和南带山地湿性季风常绿阔叶林,其栖息地海拔约从100m至2500m,是已知长臂猿中分布海拔最高的一个种。在云南中部的栖息地气候温凉湿润、终年无雪、霜期短,一年四季都有鲜嫩的树叶、花苞和果实。活动领域比较固定,无季节迁移现象。活动与觅食均在15m高大乔木的树冠层或中层中穿越进行,,很少下至5m以下的小树上活动。黑长臂猿与其他长臂猿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种群较大,一般每群有6只甚10余只。社群配偶制为“一夫多妻”制,即一只成年雄性和2只成年雌性组成。只有受到干忧的小群才是“一夫一妻”制。黑长臂猿社群的活动范围大多在60公顷左右,远大于其他长臂猿(蒋学龙等,1994),种群密度为2.6只/km2(马世来,1994)。
[编辑本段]种群现状
黑长臂猿是我国长臂猿中分布最广并数量最多一个种。海南亚种,50年代的分布于海南岛12个县区,森林面积达86万公顷,数量达2000多只。60年代中期,先后在6个县内绝迹,而到1983年仅发现于鹦哥岭主峰两侧及黎山主峰的南坡,仅约30只残存于20万亩的天然林中(刘振河等,1984)。Eudey (1987)估计称该亚种仅存在于四个地点,总数约为30-40只。90年代初,海南长臂猿已下降至不足20只(15-20只),将可能在短期内绝迹。广西西南部的黑长臂猿,自1984年获得过一张雌性皮张外,至今再未发现(吴名川,1993),可能已绝迹,该皮张则可能来自越南。云南的黑长臂猿为指名亚种,其数量约250只;景东亚种约200只,滇西亚种约50只。越南北部的长臂猿(包括黑长臂猿和白颊长臂猿)约200只(Cao &; Pham,1994)。国内外合计,黑长臂猿总数约700只左右,其中多数在我国。总的来说,本种处在高度濒危状态,海南亚种和广西西南部与越南东北的 H. c. nasutus 亚种已极度濒危,可能在不久即将绝迹。黑长臂猿种群大多被隔离成岛状分布。
[编辑本段]致危因素
栖息生境的缩小和变化是根本原因,在其分布范围内,生境已经丧失了75%(John and Kathy MacKinnon, 1987)。其次,偷猎、种群分布的不连续以及种群小、繁殖率低等都是黑长臂猿濒临灭绝的主要因素。
[编辑本段]亚种分布
5 亚种分布于我国 (Groves and Wang,1990)。分布于澜沧江以西的为滇西亚种(H. c. furvogaster)(马世来、王应祥, 1986),见于云南西南部沧源、耿马、双江、永德、临沧、保山和云龙;指名亚种(H. c. concolor)分布于云南南部绿春、屏边、河口、金平、红河、元阳、新平、景东哀牢山;景东亚种(H. c. jingdongensis)分布于云南中部景东无量山区;越北亚种(H. c. nasutus)分布于广西西南部靖西;海南亚种(H. c. hainanus)分布于海南岛的五指山、鹦哥岭、吊罗山、黎母山、东方和白沙(马世来等,1994;徐龙辉等,1983)。仅有少数种群分布于越南北部和老挝(Groves and Wang, 1990)。
12.“十二生肖”在中国社会流传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了。今年是农历()年,请你围绕这个生肖属相展开一系列
辛卯年。
■闲话春秋
今年是兔年,兔子是人们最喜爱的小动物之一,是各种神话、传说中的常见角色,也是民间文化中的“宠物”。作为文化符号,它早就跳跃在人类文明的键盘上,且描绘、点染着万紫千红的中华文化生态园。
顾菟在腹
兔神话最早见于《楚辞·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意为,对月亮有何好处,顾菟能常在其腹?“菟”同“兔”,顾菟有两解,一说兔性多疑,行走时常返顾,故曰顾菟;一说天下兔皆雌,唯月中兔为雄,天下兔皆顾望禀气而生兔,故曰顾菟。耐人寻味的是,月中“顾菟”与日中“金乌”神话联袂而生。《天问》中说:“羿焉弓毕日,乌焉解羽?”羿为何要射落太阳,金乌的羽毛又散失何方?古人认为,日者阳精之宗,积精成象,故曰“三足金乌”;月者阴精之宗,积精成象,故曰“四足玉兔”。金乌玉兔几成后世日月的代名词。
兔与后羿有一段“神话情缘”。元代陈芬《云窗私志》载,后羿在巴山猎获一兔大如驴,后羿惊异,将兔装进关猛兽的木笼里。返途木笼从没打开过,可大兔子却离奇逃遁。当夜后羿梦见一人,冠服如君王,气愤地对羿说,他是鹓扶君,是掌管这一带的“土地神”,为何要玷辱他?他将假手逄蒙,惩罚后羿。第二天叛臣逄蒙弑羿,且夺了王位。故而,兔又名鹓扶,尔后此地之人再也不敢猎捕兔子了。
兔与文王有一段离奇的传说。商纣为试“文王预测是否灵验”,用魔法将其长子伯邑考幻化为一只白兔,并命文王猎捕。文王从羑里一直追上太行山,追至长治郊区西白兔村时,终于捕获,携回羑里。纣将白兔烹杀,且让文王食其肉,文王心知肚明,当着纣面吃下,回到屋后又吐了出来。至今羑里还有“吐儿冢”,百姓皆知白兔是伯邑考精魂所化,见到白兔从不捕猎。“兔者,吐也”——兔子是周文王“吐”出来。
玉兔捣药
由兔神话演绎为兔仙话的“玉兔捣药”,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此处虽没明言“月境”,但玉兔、蟾蜍都是月中灵物,玉兔在月中捣制仙药,名“丸”,服此药即可成仙,讲的就是“玉兔捣药”仙话。这只是仙话,不可信以为真。唐代陆龟蒙的《上云乐》中说:“青丝作笮桂为船,白兔捣药丸;便浮天汉泊星渚,回首笑君承露盘。”意思是,月中白兔捣制的丸,远胜于汉武帝仙饮的“承露盘”。明言月中“玉兔捣药”的,即晋代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玉兔捣药。”意思是,月中有什么?玉兔在捣药。
月中玉兔捣药“仙话”,是文人墨客经常引用的典故。李白的《飞龙引·其二》中写道:“载玉女,过紫皇;紫皇乃赐白兔所捣之药方。”《古朗月行》写道:“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杜甫的《月》中写道:“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唐传奇《裴航》中说,裴航得道成仙前,遇一老妪,有仙女曰云英。老妪得灵丹,但须“玉杵臼捣之百日”。裴航倾尽所有的“玉杵臼”,且为老妪捣药。夜晚,裴航听室内仍有捣药声,从门外窥见:“有玉兔持杵臼,而雪光辉室,可见毫芒”。后老妪吞药仙去,裴航与云英也结为伉俪,双双仙去,此传奇又名《蓝桥记》。白兔既为“仙兔”,所捣制“丸”自然也为“仙药”。
投火献身
唐代《法苑珠林》中说,昔有一僧人,以茅为庐,蓬蒿为席,水果为食,禽兽为伴。山林四兽狐、猕猴、獭和兔,每天在僧人处听经说戒。久而久之,山林野果食尽,僧人欲云游四方,四兽不忍割舍,一起商量为僧人筹粮。猕猴至他山,摘许多甘果进献。獭亦入水,取些许大鱼进献。狐狸远走他山,捕一些山鸡进献。兔子思量,我用啥来进献僧人?即念持身供养,于是取柴点燃,对僧人说,我为力,搞不来口粮,让我跳入火中烤熟,以自身奉上吧。兔子自投火中,火即熄灭。僧人被兔子的献身精神打动,感其精诚,自留山中,与四兽继续讲经论道。
《唐奘法师行传》中的“三兽塔”,是兔子感佛的另一版本。昔劫初时,林野之中有狐、兔和猿,异类相悦。佛想考验三兽是否真正“志同道合”,就化成一位老者来试探,他说,听说三位情厚意密,忘为异类,特来拜见;现正饥乏,有啥可吃的?三兽回答,老者略等,我仨同心寻觅。一会儿,狐衔来鲜鲤鱼,猿采来鲜山果,唯兔空手而还。兔自惭食言,于是对狐猿说,多聚柴草,方有所作。狐猿衔草曵木,兔子点燃,对老者说,我身卑劣,所求难遂,敢以微躬,充此一餐。言毕入火,寻即致死。老者复佛身,面对余烬兔骸,伤叹良久,对狐猿说,吾感其心,不泯其迹,寄之月轮,传乎后世。故月中之兔自此而有,后人于此建“三兽塔”。
《清异录》记载,亳社吉祥僧刹,有僧诵华严大典,忽有一紫兔闻声而至,驯服不去,似有所省。紫兔随僧坐起,静心听经坐禅,饥餐菊花,渴饮清泉,僧人呼之“菊道人”。兔在佛话中也是人们喜爱的小生灵,精诚向佛,矢志不渝。据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梵语中称兔子为“舍舍迦”。
白兔献瑞
玉兔东升,银辉万里,这是人们描述太平盛世的吉祥语,玉兔本身就是一种吉祥文化的符号。梁代沈约的《宋书·符瑞下》中说:“赤兔,王者德盛则至……白兔,王者敬耆老则见。”《瑞应图》中说:“王者恩加耆老则白兔见……赤兔者王者德茂则见。”古人认为,赤兔上瑞,白兔中瑞。故国家事业火红兴旺、发达昌盛,就会有“赤兔”进入人们视野。王者敬老、国家安详和平,就会有白兔进入人们视野。这当然也是一种臆想。
赤兔可能是古人“臆想”之词,或指兔子眼睛是红色的。红兔子没见过,人们将吕布之马称为“赤兔马”,也只是喻象。野兔中灰较多,毛色像地皮一样是其生存进化使然,好避开天敌的“视线”。野兔中白兔也为“罕见之物”,瑞气盈盈、仙风飘飘,是天下平安祥和的征兆,对世人来说当然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唐代权德舆的《贺河阳获白兔表》中说:“唯此瑞兽,是称月精;来应昌期,皓然雪彩。”之前,晋桓温、梁简文帝周庾信都提笔亲拟《贺白兔表》或《上白兔表》,极力渲染当时时政的祥瑞气氛——白兔戏野、五谷丰登、耆老安享、天下太平。白兔理所当然又成为吉祥文化的特定符号。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