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蝮蛇的饲养环境
2024-07-04 02:28:34 责编:小OO
文档


蝮蛇

蝮蛇又有花斑蛇的俗名,是尔国分散比拟广的一种小型毒蛇。蝮蛇有较强的耐寒性,所以人为豢养难度并没有大。蝮蛇喜好休憩在平本、丘陵地戴等靠拢水源的场合。

常栖于平本、丘陵、矮山区或者地步溪沟有乱石堆下、草丛、沟渠、坟堆、灌木丛及地步中。委曲成盘状或者波状。蝮蛇的生长、取食、运动等都受温度的约束,矮于10℃时蝮蛇简直没有逮食;5℃以下加入蛰伏;20℃~25℃为逮食顶峰;30℃以上的进蛇洞休憩,普遍没有逮食。晚上运动一再,春暖之后连接出势寻觅食物。

蝮蛇类是尔国分散最广、数目最多的一种毒蛇,其种下分类问题,颇多争吵。曾争吵长达60多年之久,主假如缺少脚够的依据以压服对于方。为此,华夏钻研职员在世界各地的560条蝮蛇标本及Maki(193)所收集的材料举行了比拟分解。依据鳞片数目、头型、色斑以及分散地区没有共,决定华夏蝮蛇可分为3个亚种,即中介亚种、短尾亚种及日本亚种。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抓到一条小蝮蛇有知道怎么养的吗

蝮蛇的种类也比较多,蝮蛇最好不要养作宠物,因为有毒性。

蝮蛇(Agkistrodonhalys),别名土公蛇、草上飞,是中国各地均有分布的数量最多的一种小型毒蛇,除食用外,有很高的医药价值。蝮蛇都能水陆并行,因此它们的聚居地亦多接近水源,常栖于平原、丘陵、低山区或田野溪沟有乱石堆下或草丛中。所有蝮蛇都是卵胎生的。

常栖于平原、丘陵、低山区或田野溪沟有乱石堆下或草丛中,弯曲成盘状或波状。捕食鼠、蛙、哳蜴、鸟、昆虫等。蝮蛇的繁殖、取食、活动等都受温度的制约,低于10℃时蝮蛇几乎不捕食;5℃以下进入冬眠;20℃~25℃为捕食高峰;30℃以上的钻进蛇洞栖息,一般不捕食。夜间活动频繁,春暖之后陆续出势寻找食物。

3~4月和11~12月常活动于洞口附近草丛中,自5月开始爬入田野、水沟、麦地、菜园等处。洞穴多在向阳坡地。小雪前后入洞冬眠,惊蛰前后不断出蛰。5~6月为交配和蜕皮季节。多在晨昏活动,是以鱼、蛙、蜥蜴、蛇、鸟、鼠为食的毒蛇。

蝮蛇的饲养方法?

蝮蛇主要以鼠、蛙、哳蜴、鸟、昆虫等喂食。

人工饲养蝮蛇尽量不要喂食过于单一的食物以免造成营养不均衡。由于蝮蛇的药用价值比较高,所以现在已经有人专门养殖蝮蛇来致富的情况了。蝮蛇的繁殖、取食、活动等都受温度的制约,低于10℃时蝮蛇几乎不捕食;5℃以下进入冬眠;20℃~25℃为捕食高峰;30℃以上的进蛇洞栖息,一般不捕食。

春暖之后陆续出势寻找食物。捕食鼠、蛙、小型蜥蜴、鸟、昆虫等。蝮蛇的繁殖、取食、活动等都受温度的制约,低于10℃时蝮蛇几乎不捕食;5℃以下进入冬眠;20℃~25℃为捕食高峰;30℃以上的进蛇洞栖息,一般不捕食。夜间活动频繁,春暖之后陆续出势寻找食物。蝮蛇新陈代谢缓慢,饱食后几天甚至几十天不吃食物,也不会饿死,但要提供饮水。蝮蛇是肉食动物,主要以小型动物为食,可将鱼、蛙、虫、鼠、肉块及鸟、鸡鸭蛋等投入饲养场地,让蝮蛇随时吞食。还可在饲养场地设置有诱虫灯诱来昆虫供蛇捕食。

蝮蛇的牙齿无咀嚼能力,食物都是被整个吞入胃内,靠消化能力很强的胃液。饲养场地要保持清洁卫生,及时清扫,清除病蛇、死蛇。池内饮水要经常更换。饲养员最好经过培训,严防蝮蛇伤人(要备好蛇伤药物)。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物种保护之旅》

怎样建设蝮蛇养殖基地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蛇园内可饲养一些蝮蛇喜食的小动物,供其自由捕食。无论是长江流域的蝮蛇,还是产在东北的北方蝮蛇,大多喜欢捕食鱼类。饲养季节可每天傍晚将购来的淡水小杂鱼摊在木板上或地板砖上,放在蝮蛇经常出没的地方及蛇窝附近,蛇嗅到鱼腥味即刻出窝觅食,有时会倾巢出动,场面非常壮观。大规模饲养蝮蛇时,根据蝮蛇对鱼腥味有较强的识别功能这一特性,可将动物的下脚料如猪肺等切成小块与碎鱼块混合搅匀后,大部分蝮蛇十分爱吃。但也有一少部分喜食活的动物,对人工投放的死食不太感兴趣,这部分蛇可去饲料池捕获活得小鱼、泥鳅或蛙类。饲养中不提倡人工填喂。一旦形成规模(哪怕是小规模),填喂是不现实的。

短尾蝮蛇的食性与栖息场地能提供的食物种类有关,很容易形成惯性食物。蝮蛇的食欲较强,且进食量很大,一条成年蝮蛇可连吞3~5只麻雀或小白鼠等。但其消化食物的速度很慢,每吃一次要经过5~6天才能消化完毕,消化的高峰多在进食后的1~2天。蝮蛇的消化速度与环境有直接关系。当温度达到25~28℃左右时,消化最快;低于15~18℃时,消化缓慢;低于10℃时,则不吃食物,给其强行填食也不消化,很快便吐出来。在不太饥饿的情况下,一般不捕食;30℃以上进窝栖息不动,直至温度适宜方才出窝觅食。

蛇的饲养方法是什么

  蛇类产品在国内外一直畅销,因而大力发展养蛇,是一项大有可为的“黄金事业”。 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蛇的饲养方法,一起来看看。

  蛇的饲养方法

  1.蛇场的建造

  选蛇场应在山岭或村寨的南面向阳处,远离人畜处。蛇场的大小视饲养多少而定,一般100平方米可放养100千克左右,各种毒蛇要分开间隔,不能混养,以免斗打伤亡。内围墙一般高2米以上,外围墙2.5米以上,墙脚深入地下0.5米以上,墙心要放满泥浆,墙内用石灰或泥沙浆抹光滑,墙角抹成弧形,以防蛇外逃,围墙设有门,人出入随时关好,或在墙内外设临时木梯。场内不能打地板,以利地湿地温的传导和调节。场内似野外环境。场中挖二个小水池,池深0.33米,不要过大过深,备好进出水口,种上水草,以利调温和净化水质,供蛇饮用及洗身。场内一侧用砖砌起4寸高的小屋,以便蛇白天活动休息产卵。冬天来临还要在场内深挖0.8~1米的小蛇窝,供蛇越冬住宿。蛇场地面还要堆些乱石,种些草木,使蛇窜通,有利消化和脱皮。

  2.蛇的繁殖

  蛇2~3年龄性成熟,发情季节在每年春天。蛇的性别可以看有无生殖器。方法:捉住蛇用拇指从泄殖肛乳后3厘米处自后向前挤压,如果有一对带肉质刺的东西从生殖器翻出则是雄蛇,否则是雌蛇。

  种蛇的比例:雌蛇90%,雄蛇10%。蛇的产卵一般在每年6~9月之间,不同蛇种,略有前后,产卵数量也不同,一般在4~19枚左右,卵产出后能自然孵化。

  3.蛇的饲养

  蛇食性广泛,食物以鱼、蛙、蜥蜴、蛇、鸟、鸟蛋、老鼠及其他小型哺乳动物。仔细孵化出来。用葡萄糖粉加鸡蛋拌匀,用胶头吸管喂进蛇口,每5天1次,连喂10次。以后可用小泥鳅、小黄鳝、小水蛇、小青蛙、乳鼠和昆虫等喂养,保持水的供应。

  根据不同蛇种,结合当地的具体条件选择食物,每周投食2次。食料丰富是养蛇的关键,对某些捕食能力差的或不肯捕食的蛇,必要时可以人工喂。蛇有大吃小的现象,因此,同类的蛇应分开大小蛇房。

  (1)食物与食饵

  蛇类是肉食性动物,饲料种类广泛。但不同蛇种对饲料的需要不完全相同。银环蛇爱吃黄鳝和泥鳅;眼镜蛇爱吃青蛙和其他小蛇;尖吻蝮爱吃青蛙、蟾蜍、蜥蜴、鸟类和鼠类。应根据不同蛇种,结合当时当地具体条件选择食物,可以通过捕、养蛙类、鼠类、鱼类,来丰富食物来源。据国外的经验,把粗蛋白、粗纤维以及磷、钙等矿物质、维生素A、维生素B2调以适量水灌入肠衣,制成香肠,诱导蛇进食,为开发蛇类食物提供了线索。

  蛇的食量究竟多大,还未有准确的饲养标准。一般认为在活动期间,每月的食量接近自身的体重。虽然蛇类有很强的耐饥能力,但饲料的丰富和多样化是养好蛇的关键。

  蛇在5~11月的活动期内,一般每半月投喂1次。但5月、7月和10月,蛇类对食物的需求量最大。5月份是怀卵期,对营养要求高,7月份是产卵期,产完卵身虚弱,故而大量进食。10月份是冬眠前夕,需积累养料,准备越冬。满足这三个阶段的饲料对养好蛇关系极大。

  由于蛇类在食物缺乏时会产生大吃小的现象,故饲养时一般将大蛇、小蛇分开饲养。

  投喂时间因蛇种的习性而定,投喂地点一般离蛇窝较近,以便于蛇类找到。对于腐坏的残饵,应及时清除。

  (2)越冬期的管理

  蛇为变温动物,在温度低于13℃以下即进入休眠状态。野生蛇类越冬1次,死亡率竟达1/3~2/3,所以越冬期的管理,是关系到养蛇成败的重要因素。安全越冬的措施有:

  ①入冬前少取或不取蛇毒,让蛇吃足吃饱。

  ②给蛇窝,蛇房加土加草,封闭窝房门洞。

  ③群居过冬。把同种蛇十几条、几十条集中一窝,盖上较厚的土层和稻草,平时不去翻动,使其静伏。

  ④窝房内放一盆清水,使蛇苏醒时饮用,又可调节湿度。越冬环境的湿度以50%为宜。

  通过上述措施,外界气温在-5℃以上时,蛇类均可安全越冬,但如果气温低于-5℃时,可采取在通道上安放增温措施,如火炉、电炉等,但人工防寒增温不应使蛇窝内的温度高于8℃,更不宜使蛇窝内的温度突然升高或突然下降,否则会使整个蛇窝中的蛇时而出蜇时而入蜇而产生大量死亡。也可不采用增温设施,而是将整个蛇窝的顶部和四周均盖1~5米厚的泥土,蛇便能安然无恙地越冬。

  4.温度与湿度

  蛇是变温动物,冷血动物,其体温随环境温度而变化,温度过度高或过度低,均不利于生长,一般气温13~30℃适合蛇类活动,夏季应在场内设遮荫物(本蛇场设葡萄架遮荫),场内温度要保持在15~30℃,湿度50%左右。夏天秋天为降温增湿,可在中午太阳猛烈时喷水降温。

  蛇类10月初逐渐冬眠,冬眠时间为150~160天,为了不至于冻僵,可在蛇洞顶上加盖干稻草或尼龙薄膜,或加挂一只25瓦蓝色灯泡,把蛇窝温度控制在7~14℃之间,但要放置水体调节温度,使蛇能安全过冬。

  5.蛇病的治疗

  霉斑病:一经发现可用碘酒涂擦治疗,每天2次,5天即愈。

  口腔炎:一经发现可用蕾佛奴尔溶液冲洗干净,然后涂上龙胆紫或锡类散,每天1~2次,直至治愈,必要时灌注服维生素A和B。

  急性肺炎:症状:呼吸困难、盘游不安,大多逗留在洞外不思归。

  治疗方法:灌服链霉素片10万单位,每日3次,3~4天可痊愈。

  消化不良:症状:蛇体消瘦,尾部明显皱瘪,神色呆滞,不活动。

  治疗方法:要灌服生鸡蛋或新鲜食物,然后将病蛇进行药浴,用四环素、链霉素各5片研碎,用温开水1.5斤溶解,将蛇浸泡半小时。

  三、人工孵化蛇卵

  人工孵化蛇卵,要有选择地进行孵化,正常的蛇卵,外形较为端正,色泽也较为一致。也有少数畸形卵,因卵壳过硬,不对称、色泽异常等,大多数难以孵出幼蛇,应当拣出。

  蛇卵的人工孵化,关键在于掌握好温度、湿度,不要让温、湿度变化太大。下面介绍一下较常用的陶缸孵卵法,简称缸孵法。

  用来孵化蛇卵的缸,面积大小无严格的规定,应由卵的多少而决定。缸底需铺土25~30厘米,并逐层压实。铺的泥土以洁净的新土、不能太干或太湿,以能握之成团,撒之则散为宜,土离缸口30~40厘米。然后,在土面上横排蛇卵,切忌竖直排放。蛇卵上可铺盖新鲜洁净的青草或苔藓。为了保证蛇卵四周受到均匀温、湿度,以及验卵的需要,一般要1周左右翻1次卵。翻卵时要轻拿轻放,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对策,应掌握以下几个关键技术:

  1.盛蛇卵的缸应放置室内,缸盖不要盖的太紧,做到既透气又能防止鼠害和蚊、蝇叮咬。蚂蚁、蝎子也会危害蛇卵,可在缸脚置水,隔断它们的进路。

  2.温度的掌握

  一般蛇卵的孵化温度以20~30℃较为适宜。若温度过高,可打开盖子散热,若温度过低,可悬挂热水袋补救,但不能触到蛇卵。

  3.湿度的掌握

  湿度万一掌握不好,会影响孵化率,应控制在50%~70%之间。湿度偏高,容易引起蛇卵发霉。可开盖驱散潮气,并把霉斑擦干净。

  4.蛇卵防霉

  若发现蛇卵表面有霉斑,或有些脏污,可用细布轻轻擦去,并在长霉处用毛笔涂点灰黄霉素,晾干放回缸内。忌用抗菌素软膏涂抹,会堵塞卵壳上的气孔,导致胚胞窒息,孵卵前功尽弃。

  5.覆盖卵物的选择

  为保持蛇卵的相对湿度,可选用清洁、新鲜的青草或苔藓。不要用湿稻草,因为湿稻草容易发霉。

  6.验卵及坏卵的挑除

  验卵可借灯光通过小于蛇卵的小孔,形成一束集中的光线。还可在板上开一小孔,对着阳光观看。若发现未受精卵或死胎,要及时挑出,以免污染其他蛇卵。对一时判断不明的蛇卵,应另放一边,继续观察。

  四、毒蛇人工填喂育肥

  1.饲料配方(1000克)

  禽畜(或当天用鼠夹夹死的老鼠)肉带骨头300克,生鸡蛋300克,大豆粉300克,土霉素片10片研粉,凉开水100克。

  2.配制方法

  将禽畜肉用饺肉机加工成肉泥,加入生鸡蛋、大豆粉、土霉素粉拌匀。再加入凉开水,使配合饲料呈稠糊状即成。

  3.饲喂方法

  将蛇提起,左手从两侧持蛇颈部,用力以既能控制蛇体便于操作,又不捏伤蛇体为度,将一大号注射器用开水烫10分钟后,右手持注射器(不用针头)抽进糊状饲料,伸入蛇口将合成饲料徐徐注入蛇口,待蛇吞下,再注射第2次。操作时,注意既不要碰损毒牙,又不要被毒蛇伤手指。

  4.时间和喂量

  视蛇大小,每条毒蛇1次饲喂5~10克,每周1次,每月不超过6次。

  五、蛇毒的采集和初加工

  蛇毒为毒蛇的毒腺分泌物,分神经毒、血循毒和混合毒。神经毒有强烈的镇痛作用。对三叉神经痛、关节痛、晚期癌肿痛等均有镇痛作用。血循毒有凝血作用,主治血友病等。

  1.采毒时间

  一般6~10月为采毒期,7~8月为采毒高峰期。东北地区的采毒期为6~9月。采毒间隔时间为20~30天。

  2.采毒方法

  常用的是双手挤压咬皿法。有两人参加,用60ml烧杯1只,用胶带固定在工作台的边缘,一人将蛇从笼中取出,另一人用右手轻握蛇颈部,并迫使毒蛇张口,使毒牙位于烧杯内缘,然后让其咬住杯口,同时用左手手指在毒腺部位轻轻挤压,即可采得毒液。放蛇时,先放蛇身,后放蛇头。不同的蛇毒不能混合。

  3.影响蛇毒分泌量的因素

  影响毒蛇排毒量的因素较多。以蝮蛇为例,排毒量最多的7~8月,最少的是12月和1月。

  蛇的排毒量与蛇体本身代谢率高低有密切关系。个体大小与排毒量呈正相关,个体大的,排毒量也大。如蝮蛇成体体长500毫米以上者,平均每条排毒量31.98毫克;体长400~499毫米者,平均每条排毒17.45毫克;体长300~399毫米者,平均每条仅6.24毫克。

  4.蛇毒的干燥和保存

  新鲜毒液在常温下极易变质,放置在冰箱内也只能保存半个月左右,因此必须进行真空干燥。干燥的步骤是:把新鲜蛇毒离心,除去杂质,然后放入冰箱冰冻。冰冻后移入真空干燥器内。干燥器的底层放一些硅胶或氯化钙作为干燥剂,干燥剂上面覆盖几层纱布,纱布上面放置含有蛇毒的玻璃皿,接着用真空泵抽气,抽气过程中注意观察,如果发现蛇毒表面产生大量气泡,需暂停片刻在抽,直至基本干燥,再静放24小时,使蛇毒彻底干燥,变成松脆的结晶形小块或大小不等的颗粒,这就是粗制蛇毒。刮下干毒分装在小瓶中,用蜡溶封,外包黑纸,注明蛇种、制备日期,置于冰箱或阴凉处保存。

  蛇的人工养殖种类

  1.银环蛇

  俗称寸白蛇、48节、金钱白花蛇、银包铁等。头部稍椭圆,背鳞通身15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体背具有黑白相间的横纹,黑色横纹较宽,白色横纹较窄,腹部白色,尾较细长,全长1~1.5米。生活于平原、家屋近水旁及丘陵地带多水处。多在夜间活动。卵生。毒性强烈,毒型以神经毒为主,被咬伤以后,伤口处不红不肿不痛,仅有微痒及轻微麻木感。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2.金环蛇

  俗名铁包金、黄金甲、金脚带是与银环蛇相类似的剧毒蛇,它不同于银环蛇的特征是:体较粗大,通身有黑黄相间的环纹,黑环与黄环几乎等宽,宽大的环纹围绕背腹面一周。背脊隆起呈明显的棱脊。尾略呈三棱形,末端扁而圆纯。背鳞通身15行。多栖息于丘陵、山地、水域附近。夜间活动。卵生。毒型以神经毒为主。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江西等地。

  3.眼镜蛇

  俗名犁头扑、扁颈蛇、吹风蛇等。体背暗褐色或棕褐色,常有均匀相间的白色细横纹,颈部有一对白色眼睛状环纹,当激怒时,前半身竖起,颈部扁平膨大,并发出“呼呼”声,有时可喷出毒液。体长1~1.5米,最长可达2米。卵生。毒型为混合毒。常栖息于丘陵、山坡、坟堆、藻木林或山脚水边。常在白天活动。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4.眼镜王蛇

  俗名大扁颈蛇、大眼镜蛇、过山风等。与眼镜蛇相似,如颈可膨扁,前半身可竖立等。但有很多区别:眼镜王蛇体躯大,全长2~3米,最长可达6米。颈部无眼镜状斑纹,而有“人”形斑纹,头背颅顶鳞之后多一对大形的枕鳞。由于部分体鳞边缘色黑,使身体形成黑色波纹状横纹,在体后半部尤其明显。卵生。白天活动。混合毒。该蛇数量少,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江西、浙江等地。

  5.尖吻蝮

  俗称蕲蛇、五步蛇、翅鼻蛇。头部呈明显三角形,吻端尖,向前上方翅起。体躯粗短,尾短而尖,尾尖最后一枚鳞片侧扁尖长,俗称“佛指甲”。背鳞具强棱,背面深棕或棕褐色,体背有一行20多个方形大斑。全长1米左右。卵生。毒型为血循毒。白天常盘卷在岩洞中或阴凉的岩石上;喜欢在久睛的雨后活动,傍晚常在水边栖息。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6.腹蛇

  俗称草上飞、七寸子、地扁蛇等。头部三角形,头背有一深色"∧"斑纹。体背灰褐至深褐色,有两行深色圆斑,斑纹变异大。尾粗短,全长40~90厘米。卵胎生。毒型为混合毒。蝮蛇是我国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毒蛇,平原、丘陵、低山区均有分布。除青藏高原、广东、广西及云南外均有分布。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