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诬告既遂的具体标准是什么?
2024-07-04 02:31:51 责编:小OO
文档


诬告的既遂标准存在不同观点:一是受到刑事处分,二是行为犯不论司法机关是否追究,三是关机关是否收到诬告材料或听到告诉。具体来说,捏造事实告发需被机关接到或听到,伪造证据需被机关发现,传播捏造事实需司法机关知晓。

法律分析

关于诬告的既遂的标准,理论上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

有的认为,本罪的既遂以被诬陷对象受到刑事处分为标准。

也有的认为,本罪是行为犯,只要捏造事实,并且进行了告发,不论司法机关是否对被害人进行了刑事追究,都构成本罪既遂。

还有的认为,诬告的既遂与未遂的界限在于有关机关是否收到诬告材料或听到口头告诉,至于有关机关收到诬告材料后是否受理或者是否审阅材料以及是否着手进行侦查或者提起诉讼与既遂没有影响。具体地说,如果捏造事实向国家机关或有关组织告发,不管以口头或以书状,必须是国家机关或有关组织接到或听到诬告材料为既遂;伪造证据的故意栽赃陷害,必须是国家机关或者有关组织发现栽赃证据为既遂;向公众传播捏造的关于某人犯罪事实,则以司法机关知道所捏造的事实为既遂。

拓展延伸

诬告的成立要件及相关法律规定

诬告是指故意捏造、散布虚假的罪行指控,以达到诋毁他人名誉、陷害他人或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其成立要件包括:一是主观方面的故意,即明知所指控的事实不属实,却故意进行诬告;二是客观方面的实施行为,即通过书面或口头方式散布虚假指控;三是具体的后果,即对被诬告人的名誉、生活、工作等造成实际损害。相关法律规定包括《刑法》第246条,规定了诬告的法律责任和刑罚。根据该条款,犯罪分子一经定罪,将面临拘役、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的处罚。此外,相关法律也对举证责任、证据标准等进行了规定,以保障被诬告人的合法权益。

结语

诬告的既遂标准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既遂标准是被诬告对象受到刑事处分;另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捏造事实并进行告发,无论司法机关是否追究被害人,都构成既遂;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既遂与未遂的界限在于有关机关是否收到诬告材料或听到口头告知。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诬告是指故意捏造、散布虚假的罪行指控,以达到诋毁他人名誉、陷害他人或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犯罪分子一旦定罪,将面临拘役、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的处罚。相关法律也对举证责任、证据标准等进行了规定,以保障被诬告人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二章 犯罪 第三节 共同犯罪 第二十五条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