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口腔会长哪些瘤
2024-07-03 22:40:27 责编:小OO
文档


口腔肿瘤的种类及治疗方法:

1. 良性肿瘤:包括牙龈瘤、血管瘤、成釉细胞瘤、骨化性纤维瘤等,需手术切除治疗。

2. 恶性肿瘤:包括舌癌、牙龈癌、颊癌、腭癌、口底癌、唇癌、纤维肉瘤等,需手术切除及配合放、化疗。

3. 口腔肿瘤常见症状:舌痛、出血、口腔异物感、进食、吞咽、言语困难、疼痛等。

4. 恶性口腔肿瘤的风险因素:长期抽烟、长期饮酒、口腔卫生差、口腔营养不良、遗传等。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口腔的恶性肿瘤有哪些?

口腔恶性肿瘤

在我国,口腔颌面部的恶性肿瘤以癌最为常见,肉瘤较少,在癌瘤中又以鳞状细胞癌为最多见,简称鳞癌,一般占80%以上。

(一)舌癌,是常见的口腔癌,多数为鳞癌,多发生于舌缘,其次为舌尖,舌背,常为溃疡型或浸润型,舌癌常发生早期淋巴结转移,且转移率较高,因舌体具有丰富的淋巴管和血液循环,加以舌的机械运动频繁,这些都是使舌癌转移的因素。

(二)牙龈癌,在口腔鳞癌构成比中居第二或第三位,上牙龈癌居第二,下牙龈癌居第五。

(三)颊黏膜癌也是常见的口腔癌之一,在口腔癌中居第二或三位。另外还有腭癌,口底癌,唇癌(发生于唇红缘黏膜)口咽癌,皮肤癌(颜面部),皮肤癌在发生之前多有癌前病损存在。性颌骨癌,好发于下颌骨,特别是下颌磨牙区,下唇麻木常是性颌骨癌的首要症状。

(四)上颌窦癌,为鼻旁鳞癌中的最常见者,肿瘤发生自上颌窦内壁时,常先出现鼻堵塞,鼻出血,一侧鼻腔分泌物增多,肿瘤发自于上颌窦上壁时,常先使眼球突出,向上移动,可引起复视,当发于外壁时,则表现为面部及唇颊沟肿胀,皮肤破溃。当发自下壁时,则先引起牙松动,疼痛,龈颊沟肿胀,如果将牙痛误诊为牙周炎等将牙拔除时,则创口不能愈合,形成溃疡。

(五)恶性黑色素瘤,来源于成黑色素细胞,好发于皮肤,口腔黏膜也常有发生,发病年龄多在40岁左右,青春期发生者极少见。颜面部的恶性黑色素瘤,常在色素瘤的基础上发生,主要是由交界痣或复合痣的交界痣成分恶变而来。口腔内的恶性黑色素瘤常来自黏膜黑斑,约有30%的黏膜黑斑可发生恶变,临床上也有无黑痣及黑斑而突然发病者。损伤,慢,不恰当的治疗均常为恶性黑色素瘤发生的原因。此外与内分泌和营养因素也有关,例如,在青春期前很少发生恶性黑色素瘤,妊娠期中肿瘤发展较快。因此,早期处理颜面皮肤痣及口腔内黏膜黑斑是预防恶性黑色素瘤最有效措施。皮肤痣及黏膜黑斑,发生恶变时,则迅速长大,色素增多,为黑色或深褐色,呈放射状扩展,或周围出现结节,表面发生溃疡,易出血和疼痛,并有所属区域的淋巴结突然增大,口腔内恶性黑色素瘤较为恶性,常发生广泛转移。黑色素瘤主要根据色素表现及临床症状诊断,不宜行组织活检,即使是转移性淋巴结亦不应做吸取组织检查,因活检可促使其加速生长,色素细胞对低温十分敏感,因此低温治疗对恶性黑色素瘤有肯定疗效,近年还有报道口服卡介苗对恶性黑色素瘤的转移肿瘤也有一定疗效。

口腔血管瘤的疾病分类

口腔是血管瘤好发部位,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前 3 种类型临床上常见 ,而蔓状血管瘤,临床上少见。

(一)毛细血管瘤:血管瘤是由大量毛细血管在粘膜层增生而形成,表现为颊部粘膜呈红色或紫红色圆形斑块,与口腔粘膜表面持平或稍高出粘膜,压之退色,边界清楚。常因咀嚼食物时擦伤粘膜引起出血。

深层组织亦可发生毛细血管瘤,如咬肌、腮腺。其边界不清楚,表面皮肤颜色正常,触诊坚硬,不可压缩,穿刺可以抽出少量血液。咬肌毛细血管瘤,在上下颌用力咬紧时肿物隆起,放松后消失。

(二)海绵状血管瘤:是口腔常见的肿瘤,由多数毛细血管及血窦所组成。血窦大小、形态不一,窦内静脉彼此相通,如海绵结构,内衬有内皮细胞,有时窦内有血栓,经钙盐沉积形成静脉结石。发生于口腔粘膜下及皮下,可侵犯邻近周围组织侵入肌肉,皮下组织肿瘤向口腔和面部突出,肿瘤增大使面部发生畸形影响进食,有时咀嚼时咬破血管瘤处粘膜引起出血。海绵状血管瘤多为单发,也可多发,如病变深时口腔粘膜颜色正常,如病变在粘膜下浅层时粘膜呈紫蓝色,扪之柔钦有压缩性,压迫时可缩小,当压力解除后,种块迅速恢复正常。肿瘤周围界限不清,多数无包膜。

(三)混合型血管瘤具有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病理和临床特点,表现颊部粘膜呈红色或紫红色,卵圆形斑块高出粘膜表面,呈小丘状或结节状隆起,质软压之缩小,肿块界限不清,由于颊部肿瘤影响咀嚼,常被自己咬破浅层毛细血管瘤,引起出血。

口腔颌面部的恶性肿瘤-2020医疗卫生口腔医学

口腔颌面部的恶性肿瘤以癌为最常见,肉瘤较少。在癌瘤中又以鳞状细胞癌为最多见,基底细胞癌及淋巴上皮癌较少见。

1.舌癌是最常见的口腔癌,前2/3癌(舌体)属口腔癌范畴,舌后1/3(舌根)则应属口咽癌范畴,多发生于舌缘,其次为舌尖、舌背。常为溃疡型或浸润型早期颈淋巴结转移,转移率较高,舌背或越过舌体中线的舌癌转移至对侧颈淋巴结转移,舌前部的癌转移至下颌下及颈深淋巴结上、中群转移,舌尖部癌→转移至颏下或直接至颈深中群淋巴结,可发生远处转移,一般多转移至肺部。

2.牙龈癌居第二或第三位,分化度较高的鳞状细胞癌。生长较慢,溃疡型多见下牙龈癌可侵及口底及颊部,远处转移比较少见。早期浸润牙槽突及颌骨,骨质破坏、牙松动和疼痛,上牙龈癌可侵入上颌窦及腭部。

3.颊黏膜癌多为分化中等的鳞状细胞癌,发生于磨牙区附近,呈溃疡型或外生型,生长较快,向深层浸润。,远处转移比较少见,放射治疗,放疗不敏感的选择手术治疗,即皮瓣转移整复。

4.口底癌第六位。原发于口底黏膜的癌。早期:舌系带的一侧或中线两侧,中度分化,口底前部,恶性度低。溃疡型多见,早期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仅次于舌癌,早期放射治疗。较晚期口底部、下颌骨、颈淋巴联合根治术。

5.唇癌多发生于下唇中外1/3的唇红缘部黏膜,疱疹状结痂的肿块——火山口状溃疡或菜花状肿块,上唇癌的转移较下唇早且多见。早期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激光治疗或低温治疗均有良好的疗效,晚期及有淋巴结转移者,需外科治疗。

6.性颌骨癌早期诊断十分重要,误诊可拖延病程,影响治疗及预后。下唇麻木常是性颌骨癌首要症状。X线:根尖区骨松质之内,呈不规则虫蚀状破坏并破坏浸润骨密质

口腔血管瘤的临床分类

口腔血管瘤就是由于患病部位是口腔而形成的该疾病。由于这一类型的疾病很容易发生出血、感染甚至是恶性病变,因此及早治疗极为重要。

一、草莓状血管瘤

该类型的病症多是由大量的毛细血管在粘膜层出现增生而形成的,常会导致脸颊部位的粘膜成现为红色或紫红色的斑块,高于或与口腔粘膜表面相平,常常会由于咀嚼食物而擦伤其粘膜,进而引起口腔出血。

二、海绵状血管瘤

在口腔血管瘤的临床分类中,该类型的疾病多是由于毛细血管以及不同的血窦所构成。通常会发生于口腔粘膜以及皮下,同时会侵犯到邻近的组织,进而入侵其肌肉。该类型的瘤体会导致面部突出,当瘤体增大时会导致面部畸形,并影响进食,很容易在咀嚼时咬破瘤体处的粘膜,进而导致出血,引起感染。

三、混合型血管瘤

同时是具有两种以上的瘤体特点和病症,主要表现是颊部粘膜呈红色或紫红色的症状,并且会高出粘膜的表面,其质地柔软。在口腔血管瘤的临床分类中,由于该类病症其脸颊部位有肿瘤进而影响进食和咀嚼,常被自己咬破表面粘膜,进而引起出血。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