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造谣惑众罪既遂一般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者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战时自伤罪既遂一般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者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律分析
一、战时造谣惑众罪既遂一般怎么判刑
1、战时造谣惑众罪既遂一般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属于情节严重的,既遂一般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战时造谣惑众罪是指军职人员在战争的情况下或者在接受作战任务进行战斗动员后,由于贪生怕死或者其他个人目的,故意制造谣言,在中散布怯战、厌战思想或恐怖情绪,动谣军心的行为。
2、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四百三十三条规定,战时造谣惑众,动摇军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二、战时自伤罪既遂如何判
1、对战时自伤罪既遂的判刑是:一般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战时自伤罪的,是指战时自伤身体,逃避军事义务时。
2、战时自伤身体,逃避军事义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3、本章所称战时,是指国家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受领作战任务或者遭敌突然袭击时。执行戒.严任务或者处置突发性暴力事件时,以战时论时。
拓展延伸
战时造谣惑众罪的法律处理及社会影响
战时造谣惑众罪在法律处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根据法律规定,一旦被定罪,对于这种罪行,通常会严厉判刑。此类罪行不仅仅是对个人的攻击,更涉及到对整个社会的不稳定和破坏。因此,常常会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严格审查,并根据其在造谣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程度来决定刑期的长短。此外,战时造谣惑众罪的社会影响也不容忽视。这种罪行会引发恐慌和不信任,破坏社会秩序和团结。因此,严厉打击战时造谣惑众罪不仅是法律的要求,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的需要。
结语
战时造谣惑众罪在法律处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根据法律规定,一旦被定罪,对于这种罪行,通常会严厉判刑。此类罪行不仅仅是对个人的攻击,更涉及到对整个社会的不稳定和破坏。因此,常常会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严格审查,并根据其在造谣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程度来决定刑期的长短。此外,战时造谣惑众罪的社会影响也不容忽视。这种罪行会引发恐慌和不信任,破坏社会秩序和团结。因此,严厉打击战时造谣惑众罪不仅是法律的要求,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的需要。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七章 危害国防利益罪 第三百七十 战时造谣惑众,扰乱军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二百九十四条 组织、领导性质的组织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可以并处罚金。
境外的组织的人员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展组织成员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庇性质的组织,或者纵容性质的组织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犯前三款罪又有其他犯罪行为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性质的组织应当同时具备以下特征:
(一)形成较稳定的犯罪组织,人数较多,有明确的组织者、领导者,骨干成员基本固定;
(二)有组织地通过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其他手段获取经济利益,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以支持该组织的活动;
(三)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有组织地多次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
(四)通过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包庇或者纵容,称霸一方,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内,形成非法控制或者重大影响,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一章 危害罪 第一百零四条 组织、策划、实施武装叛乱或者武装的,对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处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对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策动、胁迫、勾引、收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武装人员、人民、民兵进行武装叛乱或者武装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