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什么情形会判处死缓
2024-06-28 02:56:09 责编:小OO
文档


本文介绍了我国死缓制度的全称和适用条件,以及死刑缓期执行罪犯在减刑过程中的法律要求。死缓制度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法律制度,适用于罪该处死但不是必须立即执行死刑的犯罪分子。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罪犯有三种处理方法,包括在缓期执行期间没有故意犯罪、确有重大立功表现或故意犯罪查证属实并核准执行死刑。减刑过程中,死刑缓期执行罪犯的刑期不得少于十二年。

法律分析

死缓制度的全称是“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它是一种执行死刑的制度。

法律规定:对于应该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的同时宣告缓期2年执行。这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法律制度。

适用死缓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罪该处死;二是不是必须立即执行死刑的。

对于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有以下三种处理方法:

1、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

2、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3、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核准,执行死刑。

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在减刑过程中,有如下法律要求:

(一)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从核准死刑缓期执行宣告之日起计算。

(二)对死刑缓期执行罪犯的减刑,应当依法及时报送和裁定。

(三)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无期徒刑的,无期徒刑的刑期,从生效的法律文书宣告或送达之日起计算,原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附加刑不变。

(四)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死刑缓期执行期满之日起计算,原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附加刑改为剥夺政治权利五年以上十年以下。

(五)对死刑缓期执行经过一次或几次减刑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不得少于十二年(不含死刑缓期执行的二年)。

中国从建国到现在鲜有判处死缓在2年以后执行死刑的案例。

拓展延伸

死缓,即死刑缓期执行,是指在死刑判决生效后,罪犯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需要等待一定期限后再行执行刑罚的一种刑罚执行方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死缓的适用条件包括:

1. 判处死刑的罪犯,必须经过法定程序,由人民依法作出判决。

2. 必须符合法定年龄、政治权利已满七十五周岁或者行为能力等情况。

3. 必须没有故意杀人、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4. 必须没有其他严重犯罪情节。

5. 必须符合暂缓执行死刑的条件。

死缓的适用条件非常严格,需要经过多个程序和条件才能确定。对于符合条件的罪犯,死缓可以作为一种刑罚执行方式,给罪犯更多的时间进行改造和社会适应。但是,死缓并不等同于免死,罪犯在死缓期间仍然需要遵守法律规定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接受刑罚执行机关的监管和教育。

法律依据

刑法 第四十九条 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最高人民关于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解释(2012-12-20) 第四百二十五条 死刑采用决或者注射等方法执行。

采用注射方法执行死刑的,应当在指定的刑场或者羁押场所内执行。

采用决、注射以外的其他方法执行死刑的,应当事先层报最高人民批准。

最高人民关于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解释(2021-01-26) 第五百零七条 死刑采用决或者注射等方法执行。

采用注射方法执行死刑的,应当在指定的刑场或者羁押场所内执行。

采用决、注射以外的其他方法执行死刑的,应当事先层报最高人民批准。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