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现代经济学总结
2024-06-26 15:22:55 责编:小OO
文档


现代经济学总结

现代经济学的整座理论大厦其实都建立在“最大化”这一基础上。通俗地讲,最大化就是对“付出”与“获得”所做的比较分析。当“付出”给定时,人们会追求尽可能多的“获得”;当“获得”给定时,人们会追求尽可能少的“付出”;当有限的资源面对一系列给定的“付出”与“获得”时,人们会选择其中差距最大的。这就是经济学所谓的“理性”,按这一“理性”行为的人就是所谓的“经济人”。因此,“经济理性”和“经济人”是自以来,近、现代主流经济学两个最基本的、不证自明的预设与前提。

如果商品1的效用为5单位,销售价格为10元,那么一个消费者花费在商品1上的每元钱可以购买0.5单位效用;如果商品2的效用为4单位,销售价格为5元,那么一个消费者花费在商品2上的每元钱可以购买0.8单位效用。如果该消费者的钱只够买一种商品(这就是所谓的收入约束),如果该消费者必须购买一种商品,经济学告诉人们,一个人如果不想和他的钱袋过不去,他的选择必然是购买商品2而不是商品1!这就是经济学的全部真谛。

当消费者在n种商品中选择时,他将首先挑选效用-价格比最大的商品。但随着消费增加,他对该商品的需求也逐步得到满足。换句话说,商品的“边际”效用会随着商品消费的增加而递减(经济学家往往用“边际”这个词来指一个连续变化的数量在某一个点上的数值,例如你一共吃了5个包子,而第5个包子的效用就是包子的“边际”效用)。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随着边际效用的递减,效用-价格比的值也会下降。当这一比下降到一定水平,他就会停止该商品的消费,把购买力转移到其它效用-价格比更高的商品上去。从一个动态过程看,消费者会把消费行为不断指向效用-价格比较高的商品,直至所有商品的效用-价格比都等于一个相同的值,这时,消费行为就取得了某种均衡,从而实现其收入资源的最优配置。这就是经济学对消费者理性行为的描述。如果换一个角度,把效用看作生产者投资某种产品所获得的收益,把价格看作生产者投入某种产品的生产成本,并假定固定投入不变,那么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边际收益最终会有一种递减趋势,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做了这些

假定后,以上对消费行为的描述也同样适用于生产行为。当生产者以有限的资源面对n个投资决策时,只有把资源始终投入收益-成本比最大的领域,生产者才能获得总收益的最大化,从而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这就是经济学对生产者理性行为的描述。

由于不同的消费者对同一种商品具有不同的偏好,同一种商品对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效用。如果对A来说商品1的效用比商品2大,对B来说商品2的效用比商品1大;根据经济理性的要求,A与B之间就可能发生商品交换。当A用商品2与B交换商品1时,双方的效用都将提高。据此经济学认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人,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可以取得双赢的结果。这就是经济学对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理性原则的推断。

如果生产者的资源禀赋不同,即他们拥有不同的劳动、资本和技术,同一种商品由不同的生产者生产就会有不同的成本。如果A生产商品1所用的成本比B低廉,B生产商品2所用的成本比A低廉;根据经济理性的要求,A与B之间就可能产生分工与贸易。当A和B分别在其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组织生产并进行贸易时,双方的效率都将提高。这就是经济学对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性原则的推断。

上述交换、分工与贸易提高了每个人的效用,却没有减少任何人的效用,因此社会福利水平也随之提高。如果一个社会存在许多这样的机会,但由于某种原因比如制度上的障碍,使这些机会不能付诸实现,就会损害社会效率。通过消除障碍,在不伤及任何人的同时提高另一些人的福利,才能使社会效率得到改进。一个社会经过不断改进,最终会达到一个“至善”的境界:即在不伤及另一个人的同时再也无增进任何人的福利时,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就达到了最大化。这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XX18__年提出来的,后来被人们称为“帕XX改进”与“帕XX最优”。其实,这是经济理性在社会福利上的推演。

根据上述原理,我们还可以推断:如果效用不变、价格降低,人们就会增加该商品的消费;反之,则会减少该商品的消费。因此,商品的需求与它的价格成反比。同理,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不变、但收益降低,人们就会减少该商品的

生产;反之,则会增加该商品的生产。因此,商品的供给与它的价格成正比。上述性质表明,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需求与供给矛盾运动的最终结果,会在两条曲线的交点处形成一个“均衡价格”。这就是经济学对市场价格运行机制的理性解释。

如果某种商品的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而生产者进入该行业不存在障碍,经济理性就会驱使生产者不断进入该行业,市场价格则随供给增多而回落。反之,经济理性就会驱使生产者不断退出该行业,市场价格则随供给减少而上升。一个能让生产者自由进出的市场就是竞争市场。在竞争的市场上,每个人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操纵者,生产者只能通过调整产量实现利润最大化。

如果生产者增加一单位的产量所带来的收益增加超过成本增加,他的利润水平就会增加,经济理性就会驱使他扩大生产。反之,经济理性就会驱使他收缩生产。当收益增加等于成本增加时,利润总水平达到最大化,生产者就会保持现有的生产规模。所以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是生产均衡和利润最大化的实现条件。由于没有人能操纵价格,这时的生产规模和价格水平同时体现了消费者的理性选择,消费者也将实现效用的最大化。因此经济学认为,竞争的市场是最能体现经济理性的市场,从而也是最具效率的市场。

如果某种商品的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而生产者不能自由进入该行业,比如在该行业设有特许经营权,市场价格就不会随供给增多而回落。一个生产者不能自由进入的市场就是垄断市场。垄断市场是一个低效率的市场,因为垄断者攫取的高额利润以消费者效用的损失为前提。由于垄断带来高额回报,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生产者就会想方设法取得垄断经营权。

的方法是赎买(相当于支付一笔租金),只要赎买成本低于垄断经营的超额利润,这一行为就是符合经济理性的,这就是所谓的“寻租”。事实上,掌握的每一种权力,只要关系当事人的利益,当事人都会有“寻租”冲动。如果缺乏具有威慑力的惩处法规,收受贿赂的成本很低,们就容易接受“租金”。甚至会人为地设置出许多障碍,以便有更多的机会收受“租金”,这就是

所谓的“造租”。因此经济学认为,的从本质上讲是受经济理性支配的经济现象,必须通过经济制度的改造才能彻底克服。

从上述原理出发,经济学还有一个重要推断论:任何效用(或收益)的取得都必须支付相应的价格(成本)。有时情况比较特殊,比如一块公共草场,每一个牧羊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放养山羊。类似的还有灯塔、城市道路、国家公园等,这就是所谓的“公品”

。公品的消费不是没有成本,草场的维护、灯塔和道路的修建、公园的浇灌都要支付成本。只不过和一般商品不同,公品无法向消费者直接收费。在经济理性的驱使下,无需付费的消费者会滥用自己的消费权力,这就是所谓的“公共地悲剧”和“搭便车”,结果导致草场荒芜、灯塔失修、道路拥挤、公园败落,消费者最终将为此支付更加昂贵的成本。还有一种情况,化工厂随意排放污水和废气,把本需自己支付的成本转嫁给他人,这就是生产的“外部性”。在经济学看来,任何“获得”都有与此对应的“付出”,就象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因此经济学家常常告戒人们,“天下没有的午餐”。当成本不是由当事人直接支付时,经济理性会导致“市场失灵”。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就需要干预,以恢复经济理性的正确导向。

以上内容已经囊括了现代主流经济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我们解释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消费者的行为规范,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与生产者的行为规范,交换与分工,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均衡价格的形成机制,利润最大化的实现条件,竞争与垄断,帕XX改进与帕XX最优,寻租与造租,公品、搭便车与生产的外部性,市场失灵与干预,等等。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