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玻纤公司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2024-06-26 15:34:29 责编:小OO
文档


玻纤公司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批准令各部门、车间:公司环保工作本着“科学性、时效性、针对性、执行力”的原则,体现“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高效应急、持续改进”的方针,切实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现发布实施。总经理:县玻纤有限公司年月日目录1.总则.51.1目的51.2编制依据51.3术语和定义71.4适用范围82.基本情况82.1概况简介82.2周围社会情况93.危险目标及危险特性对周围的影响103.1危险目标的确定103.1.1生产、使用、储备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和数量及主要污染103.1.2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污染的收集、处理113.1.2.1废气的产生情况及污染防治113.1.2.2废水的产生情况及处理123.1.2.3固体废物产生情况及处理123.1.2.4噪声产生情况及处理措施133.1.3重大危险源辨识143.1.4最大可信事故预测143.2环境风险评估143.2.1概述143.2.2环境风险分析153.2.3物质风险识别153.2.4对环境影响分析174.保护目标185.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组成人员和职责划分185.1应急救援组织机构设置185.2成立应急救援分队205.2.1通讯联络分队205.2.2消防保卫分队215.2.3抢险分队225.2.4医疗救援分队225.2.5物资供应分队236.应急设施(设备)与物资237.报警及通讯联系方式257.1报警257.2报警及信息传递257.3事故报告与通报267.3.1突发环境事故报告时限和程序267.3.2突发环境事故报告方式267.3.3报告内容277.3.4报警装置277.3.5报警、通讯联系方式278.应急响应和救援措施278.1应急响应318.2预案启动条件318.3应急救援措施318.4应急过程中所使用的药剂及工具398.5煤气泄漏现场处置预案398.6处置事故能力及二次污染处理措施448.7控制事故扩大措施448.8应急物资储备及维护保养449.应急监测469.1主要职责469.2监测计划469.3监测仪器配置4710.人员紧急撤离和疏散4810.1人员紧急疏散、撤离4810.2危险区域的隔离4810.2.1事故中心区域4910.2.2事故波及区域4910.2.3受影响区域4910.3受伤人员现场救治4910.3.1受伤人员现场救治5010.3.2医院救治5011.现场清洁净化与环境恢复5111.1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的保护措施5111.2现场清洁净化5112.信息报告和发布5212.1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条件5212.2应急终止后的行动5212.3事故报告5313应急培训和演习5313.1应急培训计划5313.2演练5513.2.1演练分类及内容5513.2.2演练范围及预防5613.2.3单项演练计划5613.2.4事故综合演练计划5614.预防后评审、发布和更新5614.1预案评估5614.2预案修正5714.3预案更新.5715.预案实施和生效时间5716.附件5781.总则1.1目的规范环境风险源识别、评估环境风险,编制环境风险源评估和应急预案,建立“自我识别、自我控制、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环境风险管理机制,提高管理和处置环境风险的能力,保障环境安全。1.2编制依据下列文件中的条文通过在本导则的引用而成为本导则的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中华人民共和国令第2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令第3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令第66号);中华人民共和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令第70号);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令第37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令第83号);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令第352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令第344号);关于防范环境风险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发XXX号);关于督促化工企业切实做好几项安全环保重点工作的紧急通知(安监总危化200610号);危险化学品名录(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第1号);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发XXX号国家环保部、国家);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69-200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XXX);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危险化学品名录(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2003第1号)剧毒化学品目录(生产监督管理局等8部门公告2003第2号)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范(GB18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15603)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生产监督管理局危化字200443号)关于加强企业类污染环境监管的通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200415号)物质危险性标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附录A.1,见附件)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等。1.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环境风险环境风险是指突发性事故对环境(或健康)的危害程度,用风险值R表征,其定义为事故发生概率P与事故造成的环境(或健康)后果C的乘积,用R表示,即:R时间=P时间C环境事故指导致有毒有害物泄漏的火灾、爆炸和有毒有害物泄漏事故,给公众带来危害,对环境造成污染。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指为降低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以对风险源的评价和事故预测结果为依据而预先制定的事故控制和抢险救灾方案,是事故救援活动的行动指南。危险品一种物质或若干物质的混合物,由于它的化学、物理或毒性,使其具有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的危险。临界量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物质规定的数量,若功能单元中物质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数量,则该功能单元定为重大风险源。功能单元至少应包括一个(套)危险物质的主要生产装置、设施(贮存容器、管道等)及环保处理设施,或同属一个工厂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每一个功能单元要有边界和特定的功能,在泄漏事故中能有与其它单元分割开的地方。1.4适用范围本预案为县玻纤有限公司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或险情)时,所采取的应急处理预案。按事故发生源,突发性污染事故可分为:工业生产储罐、设备泄漏或事故排放,危险品仓库燃烧和爆炸事故排放,运输管线泄漏,车辆碰撞倾翻、泄漏排放等6大类事故。化学品进入水环境的最主要的途径是溶解在水中流入,只有少数事故包含了空气传输、沉降的途径。与化学品的运输、储存和处理相关的事故经常引发各种生态效应。故我公司污染类型按污染物类别共可划分为:废水污染、固体危废污染、废气污染。2.基本情况2.1概况简介县玻纤有限公司是玻璃微纤维生产及销售的民营企业,注册资金100万元,公司始终坚持“依法经营、诚信为本、创新发展”的理念,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不断壮大。公司现有玻璃微纤维棉生产车间三座,年设计产能5000吨。公司建于县工园区,占地面积3300,与县相距35公里,距大高速入口约3公里,交通便利。厂区设环形消防道路,路况良好,通行便利,地形平坦,地属半干旱性气候,全年主导风向西风。2003-2007年最高气温41.6,最低气温33.8。风速:年平均风速1.降雨量:年平均降水量:191.0mm;年最大降雨量:346.7mm。年均蒸发量2046mm。冬季寒冷,天气晴朗。夏季炎热,雨量稀少。春季干旱,多风少雨。秋季天高气爽温度适宜。公司是以标准组分玻璃料块为原料加工生产玻璃微纤维棉,工艺流程较为简单,以焦炉煤气为燃气,产生高温高速喷吹火焰,喷吹玻璃原丝,沉降收集成玻璃微纤维产品。生产过程连续性强,自动化程度较高。主要产品有253-、475-玻璃微纤维棉等。2.2周围社会情况。县玻纤有限公司建立于县工园区,位于县东部,与县城区相距35km。公司厂址5km半径范围内无行政村庄及学校。表2.2-1序号单位名称距厂址方位距离(km)1焦化厂N0.152焦化厂W0.63化工有限公司WS1.04电厂ES1.55S303省道S2.36G216国道W2.2表2.2-1公司周边情况表3.危险目标及其危险特性、对周围的影响3.1危险目标的确定3.1.1生产、使用、储存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和数量及主要污染源项目生产规模为200璃微纤维装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详见表3.1-1,3.1-2。项目组成:5000吨玻璃纤维主体工程、储运工程、公用工程和环保工程,项目组成情况见表3.1-3。项目实施进度及定员:项目定员200人,三班三运转八小时工作制,全年工作天数为355天。表3.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指标一设计规000二主原料1CPT玻璃料0002生产用0003焦炉煤气2550万4电度90万三产品1玻璃微纤维0002表3.1-2燃料成分(体积百分比,%)组分COCH4H2CO2O2N2H2S热值焦炉煤气582XXXX5601.50.30.8370.043XXXX6000.1-3项目组成一览表类别项目建设内容主体工程2000吨玻璃纤维煤气抽集系统、罗茨风机、水冷系统、单元窑、混合器、燃烧器、集棉系统、包装公用工程供水工程水源来自开发区供水管网,供水包括生产给水、生活给水、消防给水设施、循环水系统排水工程雨水雨水收集后排入公司绿化蓄水池生活污水厂内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用于厂区绿化供电工程配电室、输电线路供热工程生产循环水余热公共建筑办公室、宿舍、仓库及简易机修环保工程生活污水沉降池蓄水池固体废物垃圾收集站储运工程库房设施装卸车设施(1500m2)运输设施原辅料是由公路运输进厂,产品汽运出厂。公司排放的废气主要来自焦炉煤气燃烧尾气,该烟气主要污染物为少量SO

2、NO

2、烟尘等。废水主要来自生活办公区的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为盐类、SS。固体废物的污染源主要为不合格产品、废料、生活垃圾等噪声源主要是泵、鼓风机等。声级均在74-87dB(A)之间。3.1.2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污染物的收集、处置3.1.2.1废气产生状况及污染防治生产期间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玻璃熔窑及炉头燃烧焦炉煤气时产生的废气及生产车间产的少量粉尘。焦炉煤气燃烧产的污染物主要为SO

2、NO2以及烟尘。项目设计消耗焦炉煤气量为2550万废气排放量14790万按照有关资料类比焦炉煤气燃烧物排放系数,S02产生量为2.0烟尘为6.氮氧化物为20.焦炉煤气燃烧时产生的污染物较少,其排放浓度符合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中二级标准限值,对项目周边环境影响较小。对于生产车间产生的少量粉尘,生产车间安装集气罩和螺旋除尘器,及水雾喷淋,减少物料损失和粉尘污染,因此对当地大气环境质量影响不大。公司排放大气污染物总产生与排放情况见表3-1表3-1县有限公司大气污染物排放表废气排放量(万主要污染物年排放量14790SO22.04烟尘6.9NO220.43.1.2.2废水的产生情况及处理生产过程无生产废水排放,主要工艺用水为设备冷却水,循环使用不外排。项目外排废水为生活污水,年排放量3250采用集成式生物化粪池处理后,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78-1996)中的二级标准,用于厂区绿化浇灌。对区域水环境产生影响较小。3.1.2.3固体废物产生情况及处理固体废物主要是不合格产品、废料以及生活垃圾。生产过程中有少量的废料及不合格产品产出,固废全部收集后从新回炉利用,不外排,最终使固体废弃物全部得到合理处置,对环境基本没有影响。生活垃圾采取定点堆放,集中收集,定期清运到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不造成二次污染。综上所述,项目所产生的生产固废可综合利用,生活垃圾送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理,采取以上措施后,对环境产生影响较小。3.1.2.4噪声产生情况及处理措施该项目的噪声源主要是鼓风机、机泵等。声级均在74-87dB(A)之间。设备噪声源情况见表7。降噪的措施如下:(1)选用噪声值较低的设备,对大功率电机加隔声罩和消声器。(2)对噪声设备进行减振、隔声和消声处理。(3)对产生噪声的放空口均加消声器。表3-2序号设备名称台数治理措施治理后噪声dB(A)1机泵10减振、隔声、消声812鼓风机3减振、隔声、消声86测点编号昼间各测点声压值(dB)夜间各测点声压值(dB)背景值新增预测值叠加值背景值新增预测值叠加值厂界东侧51.24351.840.24344.8厂界南侧52.44152.741.54144.3厂界西侧54.339.454.443.839.445.2厂界北侧56.24156.346.44147.5标准昼65(dB)夜间55(dB)表3-3各受声点的预测值dB(A)对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3类区标准,由表3-2可知,随着距离的增加,对周围噪声环境的影响逐步减少。由表3-3可知厂界噪声未超出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9348-2008)中3类区标准,项目投产后各噪声源强经过房屋屏障和距离的衰减,达到厂界时,噪声值已明显减小,其对厂界声环境贡献值很小,对周围声环境影响较小。3.1.3重大危险源辨识项目设备设施及生产工艺过程不存在重大危险源3.1.4最大可信事故预测项目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焦炉煤气为燃料,焦炉煤气属于易燃易爆物质,在使用过程和生产操作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危险性,本项目事故风险主要为焦炉煤气在使用过程及输送过程中存在爆炸、火灾和泄漏为主要特征。3.2环境风险评价3.2.1概述所谓环境风险是指突发性灾难事故造成重大环境污染的事件,它具有危害性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同时风险发生又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旦发生,对环境会产生较大影响。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的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的水平。3.2.2环境风险分析风险识别范围包括生产过程所涉及的物质风险识别和生产设施风险识别。

1、物质风险识别范围:主要是生产装置在生产过程中,生产所需要的主要原材料及辅助材料、燃料、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以及生产过程排放的“三废”污染物等。

2、生产设施风险识别范围:主要是指主要生产装置、罐区、贮运系统、公用工程系统、工程环保设施及辅助生产设施等。3.2.3物质风险识别县玻纤有限公司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品主要是焦炉煤气。根据焦炉煤气成分,涉及的风险物质主要有H

2、CH

2、C02。本次环评风险评价对相对危险性较大的物质进行识别分析,风险物质特性详见表3-

4、表3-

5、表3-6。一氧化碳表3-4C0物质特性中文名称一氧化碳分子式C0外观与形状无色无臭气体分子量28.01蒸汽压309k80闪点:-50熔点-199.1沸点:-194.4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笨等多种有机熔剂密度相对密度(水=1)0.79;相对密度(空气=1)0.97稳定性稳定危险标记4(易燃易爆)主要用途主要用于化学合成,如合成甲醇、光气等,用作精炼金属的还原剂甲烷表3-5甲烷物质特性标识分子量:16.04分子式:CH4CAS号:74-82-8物质性质外观与形状:无色无臭气体相对密度:(水=1)0.55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熔点:-182.5;沸点:-161.5毒性及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毒性:属微毒性。允许气体安全地扩散到大气中或当做燃料使用。有单纯性窒息作用,在高浓度时因缺氧窒息而引起中毒燃烧爆炸危险性燃烧性:易燃闪点:-188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或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五氧化溴、氯气、次氯酸、三氟化氮、液氧、二氟化氮及其他强氧化剂接触剧烈反应。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稳定性:稳定聚合危害:不聚合氢气表3-6氢气的物质特性标识分子量:16.04分子式:CH4CAS号:113-74-0物质性质外观与形状:无色无味气体相对密度:(水=1)0.07(-252);(空气=1)0.07溶解性:不溶于水、乙醇、乙醚熔点:-259.2;沸点:-252.8毒性及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健康危害:本品在生理学上是惰性气体,仅在高浓度时,由于空气中氧分压降低才引起窒息。在很高的分压下,氮气可呈现出麻醉作用燃烧爆炸危险性燃烧性:易燃易爆闪点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或明火即会发生爆炸。气体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时,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遇火星会引起爆炸。氢气与氟、氯、溴等卤素会剧烈反应燃烧(分解)产物:水稳定性:稳定聚合危害:不聚合3.2.4对环境影响分析泄漏事故发生后,焦炉和煤气泄漏出来,直接形成毒害气体,随空气流动向外扩散,造成周边环境污染及危害人员健康。可燃气体泄漏后遇到引火源就会发生燃烧;与空气混合到爆炸极限时,遇引爆能量会发生爆炸。泄漏后起火时间不同,泄漏后果也不同。该焦炉煤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H

2、C0等;甲烷气体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极限:514%。可燃气体泄出后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蒸汽云团,并随风漂移,遇火源发生爆炸,能引起较大范围的破坏。人为因素造成泄漏的因素,主要有设计缺陷、土建和设安装施工质量不合格造成泄漏。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风险是完全可以通过采取各种严密有效的设计、建设、操作、管理等方式避免的,可将风险发生的几率降为零。但是,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污染往往是无法估计,且难以避免,其造成的后果也较难估量,最坏的设想是所有的介质泄漏全部进入环境,对水、土壤、生物造成污染。这种污染一般是范围较广、面积较大、后果较为严重,达到自然环境的完全恢复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4.保护目标本项目周围无环境敏感点,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为:(1)大气环境:确保项目运行不降低空气质量级别,维持区域环境空气质量。(2)水环境:生活污水经处理做厂区绿化,不外排。(3)声环境:保证不因项目运行造成区域声环境污染。(4)生态环境:确保废料及不合格产品及时有效回收处理,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减少影响。5.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组成人员和职责划分5.1应急救援组织机构设置公司建立健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指挥组织机构(见附图一),由总经理、各副及生产、安全、设备、消防安全、技术、质检等部门领导组成;下设应急救援办公室(设在行政办)。日常工作由专职安全员监督,发生重大事故时,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总经理任总指挥,各副总任副总指挥,负责全厂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和指挥,指挥部设在生产车间办公室。(注:若总经理不在公司时,由生产副总经理、安全副总经理全权负责应急救援工作)。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的组成人员;公司组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总指挥:副总指挥:、成员:、主要职责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主要职责:1)负责本单位“预案”的制订、修订。2)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3)确定现场指挥人员;4)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5)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6)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职责;7)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的上报工作;8)接受的指令和调动;9)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10)负责保护事故现场及相关数据;总指挥:发生事故时,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信号;组织指挥应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向上级汇报和向友邻单位通报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救援请求;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救援工作经验教训;负责预案的演练,做好记录,及时总结和完善。组织指挥全厂的应急救援工作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确定现场指挥人员;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的上报工作;接受的指令和调动;负责保护事故现场及相关数据。副总指挥:协助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的具体指挥工作;组织应急队伍的调动实施应急救援,组织生产职能科室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在厂长的领导下实施预案的启动与终止,收集危险化学品事故信息,接受的指令和调动,保护事故现场及相关数据。5.2成立应急救援分队:5.2.1通讯联络分队:队长:队员职责有:1熟悉全公司化学物品的种类、性质,了解公司重点防护目标及救援方案。2发生化学事故时,负责向上级主管部门发出求援信号,并随时报告灾情发展情况。5.2.2消防保卫分队:队长:队员:、主要职责有:1掌握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种类、性质,了解公司重点防护目标及救援方案。2加强消防值班,做到一声令下,立即行动。3熟悉使用消防器材,能迅速扑灭初起火灾。4负责消除化学事故后果。负责与上级安全部门、消防部门联系,搞好协作。5加强体能、技能训练,经常维修保养消防器材。6负责事故现场的安全保卫,及时在沾毒区域边缘设立警戒。7引导疏散沾毒区域人员向安全地带转移。8组织配合有关部门进行事故调查。9经常与交警部门或周边村队联系,做好发生事故时人员撤离和道路封锁。联系电话:队长:5.2.3抢修分队:队长:队员:、主要职责有:1熟悉本公司重点部位主要设备的结构和工艺流程。2熟悉应急抢修方案,不断提高抢修抢险能力。3及时排除易燃易爆物品,防止事态扩大。4迅速抢修损坏的机器设备,尽快恢复生产。联系方式:队长:5.2.4医疗救护分队:队长:队员:、主要职责有:1熟悉全公司化学物质的种类、毒性,了解在各种毒物作用下,人员中毒症状及急救措施。2负责事故现场医疗救护,指导现场人员自救、互救。3为沾毒区域疏散人员提供呼吸道防护器材、药物。4负责监测食品、饮水、环境卫生等。5负责与县及县以上医院联系救护事项,做到外协及时到位。联系电话:队长:5.2.5物资供应分队:队长:队员:、主要职责有:1保证值班司机及值班车辆24小时在岗。2负责受伤、中毒人员的转移或送往医院治疗。3负责现场必须品的供应和抢救物质的供应运输工作。联系方式:队长:6应急设施(设备)与物资应急物资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和保障,必须根据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性质、发生的概率、影响的范围、可能造成损失的大小来提前做好准备,做到“有备而无患”,以“备”应变。因此,公司特别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公司主要应急物资储备见表6-1.6-2表6-1公司应急物资储备表序号种类名称数量备注1工程设备类鼓风机42叉车13垃圾箱24危化救援类可燃气体报警仪45消防器材类灭火器266医疗救护类应急医疗箱27交通运输类小汽车28电力救援类柴油发电机组19通讯救援类对讲机1010环境监测类表6-2应急过程中所使用的药剂及工具序号名称数量备注1紧急医药箱1行政办2担架1车间办3绷带15行政办4氧气呼吸器1行政办为保障应急救援器材的正常使用,公司特别指定应急物资管理制度,物资由专人守护,确定联系方式,并制定储备物资的清单,包括品种、数量等,对不能满足抢险需要的物资,必须进行淘汰。(1)对讲机设备由车间进行维护保养,并定期由供应部联系厂家进行维修。(2)专职安全员负责消防设施和器材、防毒面具、呼吸器、标识和图标等的日常管理。(3)行政综合办公室负责药品的日常监督管理,负责对运输车辆的维护及管理。(4)车间负责消防器材的维护保养。7.报警及通讯联络方式7.1报警员工发现灾情后,应立即向本单位领导、值班人员、或消防队报警,要求提供简明、准确的事故现场信息,并提供报警人的联系方式。企业发生化学事故很重要的是前期的补救工作,应积极采取停车、启动安全保护、组织人员疏散等措施。7.2报警及信息传递a)车间内使用危险化学品场所运行过程中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现场发现者立即报车间负责人(若发生人员中毒或可能造成火灾的泄漏,同时向1

19、120报警),同时按照相应现场预案,进行应急处理,控制事故的发展,并立即向公司行政办及分管副总经理报告,由公司分管副总经理根据情况启动本预案。b)在公司范围内、生产界区外范围的外来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中发生泄漏,值班长或发现者立即向公司消防保卫及抢修分队报警,同时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标签中的要求进行现场处置。消防保卫及抢修分队要及时出警同时向公司行政办和分管副总经理报告。c)指挥部如判断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超出公司应急处置能力时,及时向地方报告、请求支援。d)本预案启动后,由公司行政办通知相关应急专业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赶赴指挥部所在地,组织实施应急救援。7.3.事故报告与通报根据公司现有资源的评价结果,确定如下事故处置报警程序:7.3.1突发环境事件报告时限和程序企业在发生环境污染事件后,所在部位的当班负责人必须立即向车间主任报告,车间主任应立即报告指挥部,指挥部根据现场反馈情况,在事故发生后十分钟之内向总指挥报告,总指挥应在事件发生1小时之内向区市环境保护部门报告,并立即组织现场调查及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7.3.2突发环境事故报告方式厂内报告方式发生事故的车间应迅速查明事故发生源点、泄漏部位和原因,凡能通过切断泄漏源等处理措施而消除事故的,则以自救为主。如泄漏部位自行不能控制的,由所在部位的当班负责人立即向本车间领导报告,车间领导应及时报告主管副总经理,并及时通知专职安全员,专职安全员要及时向总经理报告,并决定启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厂外报告方式企业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指挥组成员通知小组所有成员,按照专业对口迅速向、安监、消防、环保、卫生等上级领导机关报告事故情况,请求外部支援。并由总经理(总指挥)向区市环境保护部门根据事件的发展及处理情况随时报告污染事件的初报、续报及处理结果报告。7.3.3报告内容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在进行报告时,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如下内容: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型和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直接经济损失、已采取的应急措施;已污染的范围;潜在的危害程度;转化方式趋向;可能受影响区域及采取的措施建议。7.3.4报警装置各生产装置区内可燃气体泄露报警装置、自动连锁控制装置及视频监控装置必须确保24小时有效运行,调度室值班人员需对各报警及连锁装置做好运行记录。7.3.5报警、通讯联络方式:1各目标附近均有火灾报警器,可24小时内随时报警。2有效内部通讯手段:生产系统10部对讲机可互相连通;手机联络号码附后,电话联络号码如下:

1、火警电话119,匪警电话110,医疗急救电话120县人民医院

2、应急救援工作相关联的单位或人员通讯联系方式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县环境保护局

3、XX纤有限公司24小时值守联系电话0994-

4、XX纤有限公司应急救援主要人员通讯联系方式姓名电话XX纤有限公司总经理XX纤有限经理XX纤有限安全员XX纤有限主任XX纤有限XX纤有限XX纤有限XX纤有限XX纤有限XX纤有限XX纤有限XX纤有限预案启动及应急救援程序图:是是否是否事故现场接警警情判断是否启动本预案?信息反馈向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报告启动预案成立现场指挥部信息网络开通应急资源调配申请增援救援抢险行动人员救助工程抢险警戒与交通管制医疗救护人群疏散现场监测专家支持控制事态?后期处置解除警戒善后处理事故调查结束应急救援行动关闭预案总结报警图:119120现场发现者煤气抽集负责人车间负责人公司分管副总经理公司生产副总主管部室行政办有人员伤亡、火灾或火灾危害应急专业组董事长总经理现场发现者8.应急响应和救援措施若发生事故,应根据事故波及范围确定监测方案,监测人员应在必要的防护措施和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进入处理现场采样。此外,监测方案应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由指挥部作调整和安排。8.1应急响应8.1.1应急救援行动的优先原则1)厂区员工、各应急救援队伍成员、周围社区群众等所有人员的生命安全优先。2)积极采取抢险救援措施,并派出专人对事故现场的情况进行观察和评估,防止事故危害后果扩大时未及时采取措施。3)对抢险救援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液等进行洗消和处理,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环境的事件发生。8.2预案启动条件发生不可控危险化学品重大泄漏事故后,应根据危险化学品种类、危害性及事故造成的影响或其潜在危害性,由应急救援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事故分级原则、事故影响及公司应急救援力量和资源情况,决定应急救援的级别及应急救援力量分配,由公司总经理或分管副总经理根据情况决定启动本预案。8.3应急救援措施8.3.1发生危险化学品泄漏部位的预防措施从加强管理、精心操作这方面对于防止泄漏事故的发生做了充分的预防措施,但不能保证不发生泄漏事故,特作出以下泄漏期间的应急处理措施:8.3.1.1事故发生单位迅速将泄漏部位、泄漏物性状及已采取的堵漏措施报告指挥部。8.3.1.2指挥部主要职责1)了解危险化学品泄漏情况和已采取的措施,确定应急规模,组织制定抢险救援的具体方案。2)根据危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