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__年度蚕种场工作总结
本年度,我场在省、市蚕业主管部门和学校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思想,更新观念,克服各种困难,实践科学发展,加大现代高效农业技术研发力度,以蚕桑技术特色基地建设为依托,以提高蚕种质量、研发蚕桑“三新”技术、推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加强蚕种生产过程管理,研发蚕桑资源利用技术,实施特色种养殖新项目,开展蚕桑新技术培训与推广,不断提高基地建设质量和水平,顺利完成省蚕种公司和学校安排的各项任务。全年生产优质蚕种7000多张,省检验为全部无毒。配合省蚕种管理所和苏州大学开展3季家蚕新品种鉴定试验与杂交种质量鉴定试验。开展了家蚕蛹虫草接种试验研究,生产蛹虫草干草10余公斤。累计引进果桑品种资源20多个,选育待鉴定品种3个。饲养桑园生态草鸡8000多只,其中新引进山东绿壳蛋草鸡1000只,生产生态草鸡蛋3万余公斤,繁育饲养巴马香猪200多头。全年实现总产值150余万元。参与了国家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建设和教育部蚕桑技术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主持了20__年江苏省科技厅《叶果兼用耐盐碱桑树新品种选育》课题研究。先后参加了无锡“第12界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武汉“华东华中蚕种工作学术研讨会”、南京“盐城市沿海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合作联盟签约仪式”,提交学术交流论文3篇,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篇,特色养殖示范基地建设特色显著,效益明显。
一、加强蚕桑基地内涵建设,促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在分管领
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完成江苏省蚕种管理所、公司的蚕种生产任务,主动与公司、亭湖区XX、射阳县XX、盐城市多家蚕种场等单位合作,通过组建新技术创新联盟、开展课题研究、蚕种合同产销、业务交流等活动,加强技术创新,落实生产任务,提高生产质量,不断提高基地建设水平和效益。同时,加大对家蚕新品种、桑树新品种、蚕桑资源利用等项目的研发力度,推进新技术转化应用,发挥学校特色基地的窗口和示范作用。我场重点设计和研发了桑园综合利用“六大模式”,促进亩桑效益超万元,其中,“桑-禽(草鸡)-生态蛋”、“桑-畜-肥”、“桑-菌-肥”、“桑-果-菜”等模式较好的效果,“桑-蚕-虫草”和“桑-果-旅游”等新模式还需进一步研究与实践。特色养殖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桑园“神仙鸡”和“生态蛋”产品惠及全校教职工,在省内外广受赞誉。生态巴马香猪繁育与饲养进展顺利,桑枝食用菌实验取得较好的成效,蛹虫草技术创新与合作研发试验取得阶段性成果,为下一步项目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蚕种生产过程管理,努力提高生产质量和水平。在蚕种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良种繁育细则要求,结合生产、实习具体情况,主抓了以下几方面:
1.紧密结合市场行情,抓好合同订种工作,及时落实生产任务,合理安排生产布局,做好生产计划的制订和工作的落实。
2.认真落实生产过程管理考核办法。加强生产责任制的落实,细分生产任务,明确管理责任和考核事项,责任到人,抓好一线生产环节。
3.认真做好消毒防病工作。生产季节,针对生产大环境消毒、桑叶田间消毒、蚕室蚕具消毒、回山消毒、环境控制等关键环节,加强严格管理,并坚持生产过程负责人全天候值班制,认真做好“每日检查”等常规考核工作。
4.严格饲育环境的温度、湿度、气流、光线等环境因素,主动服务承包户生产,积极应对不良条件,努力提高生产质量。
5.加强种茧育桑园标准化建设,创新桑园多元化建设模式,提高生态桑园建设水平。积极开展桑园立体种养殖试验,不断优化桑叶品质,提高桑园经营效益。我场主抓了桑园养草鸡、桑叶粉饲养巴马香猪等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坚持质检工作不放松,强化“五选”和“无淘汰”工作,推广“精养健养制种法”,把生产质量掌握在可控之下,努力提高蚕种质量。
7.认真做好收蚁、上簇、采茧、保护、调查、制种、保种、包装等生产环节,加强制种后期管理,提高蚕种综合质量。
8.统筹安排,科学协调,超前谋划,努力克服霜冻、高温、连阴雨等不良气候条件,确保生产季节水、电、工等保障到位,做好稳定生产的各项服务工作。
三、以基地建设为载体,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加强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蚕桑技术研究、培训与推广,加快“三新”技术转化工作。
本年度,我场在科研实验方面,顺利完成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省蚕种管理所、苏州大学等合作单位的家蚕新品种鉴定试验。积极开展了优良果桑选育课题研究,联合公司、亭湖
区蚕桑站申报的20__年江苏省XX农业科技支撑课题《叶果兼用耐盐碱桑树新品种选育》获得立项,新建果桑种质资源基因库8亩,共建校外果桑基地10亩。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省蚕种管理所、本市蚕种场等产学研单位合作成立了“蛹虫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并在南京签约。探讨了桑园养草鸡生态模式与生态桑园多元化经营模式,初步建立射阳、响水、大丰等生态高效桑园基地,完成蚕桑资源利用研究论文5篇。
四、我场加强了蚕种生产责任制,完善了生产考核管理办法,强化了生态桑园建设,开展了蚕桑产学研项目研究,探讨了特色种养殖基地建设新模式,提高了基地生产水平和效益。不过,仍存在责任制落实不彻底、技术措施不到位、单产偏低、项目规模和效益不大、特色不显著、产品档次底等问题,需在下年度努力改进:
1.基地蚕种生产主业受到学校整体工作的影响,生产责任心不强、考核不严格、技术责任制落实较差、人力物力不足、技术指导到位率不高等问题突出,生产水平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2.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用工紧张,劳动力素质普扁降低,技术操作粗放,生产标准落实不到位,生产潜力挖掘不足,单位产出率还不高,需积极寻求对策,加以改进。
3.生态桑园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桑园肥水、虫草、树体管理在不同的田块存在较大的差距,需加大力度均衡管理,桑叶质量和产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蚕种生产的抗风险能力不强,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较强,需科学
规划建设,加大生产条件的改善,增强科学能力。
5.需加大基地建设与专业建设同步发展,促进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学校蚕桑、丝绸技术专业为江苏省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长期以来,蚕桑、茧丝绸人才培养得到了省、市各方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基地建设为国家教育部蚕桑技术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受到财政的资助。为更好地发挥基地人才、资源优势,更需要积极争取和管理部门的支持,深度对接行业企业,加强蚕桑产学研合作和新技术推广联合,加快实施新技术项目,引进蚕桑新型产业,推进蚕桑高效生产,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效益。
盐农实习蚕种场
20__年_月_日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