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水质监测方案
2024-06-26 15:21:13 责编:小OO
文档


水质监测方案

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取得具有代表性的水样是水质监测的关键环节。尽管分析方法标准化,操作程序规范化,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首先依赖于样品的采集和保存。因此,采样前需现场调查,收集资料以确定采样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确定采样频率、采样方法及样品保存等因素。基础资料的收集

在制订监测方案之前,近可能完备的收集欲监测水体及所在区域的有关资料,主要有四个方面.

监测断面的设置

在对调查研究结果和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监测目的和监测项目,并考虑人力、物力等因素确定监测断面和采样点。

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的确定,主要考虑水质变化较为明显或特定功能水域或有较大的参考意义的水体,具体来讲可概述为六个方面。

采样点的设置

一、河流监测断面的设置

对于江、河水系或某一河段,要求设置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我们来通过一个例子来理解这几个概念。

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置。这种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或回流处。一个河段——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

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而设置。其数目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断面的位置与废水排放口的距离应根据主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河水流量和河道水力学特征确定。

削减断面:是指河流受纳废水和污水后,经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下降,其左、中、右三点浓度差异较小的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的河段上。

采样点位的确定

在监测断面确定下来之后,新问题有出现了:对于一个宽达数十米乃至数百米、上千米,深达几米乃至几十米上百米河流,我们应该在哪个垂线处哪个深度取样呢

通常来讲,可以参照下述方法。事实上,我们很多时候应根据待测河流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的,只要把握好“样品的代表性”这一总原则。

河流采样断面上采样点的设置,应根据河流的宽度和深度而定。一般水面宽50米以下,只设一条中泓垂线;水面宽50-100米,设左、右两条垂线;水面宽在100-1000米时,应设左、中、右三条垂线,水面宽大于1500米时至少应设五条等距离的垂线。

一般采样点都设在水面下0.2—0.5米处。

对于较大较深的水体,由于水质情况与水的深度有关,如水的温度、溶解氧、藻类、微生物分布等等都随水深而变化。因此,采样点的布设除考虑平面位置外,还有必要在垂线上布点。通常可根据需要,在平面采样点的垂线上分别采集表层水样(水面下约0.5-1米),深层水样(距底质以上约0.5-1米)以及中层水样(表层和深层采样点之间的中心位置处)。此外,按照一般经验,尽量要避免在水和河床的交界外,如紧靠河岸、河底、渠壁25厘米以内的位置上采集水样,因为这里的水样往往没有水的本体的代表性。

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

为使采集的水样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水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必须确定合理的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一般原则是:

(1)对于较大水系干流和中、小河流全年采样不少于6次;采样时间为丰水期、枯水期和平水期,每期采样两次。流经城市工业区、污染较重的河流、游览水域、饮用水源地全年采样不少于12次;采样时间为每月一次或视具体情况选定。底泥每年在枯水期采样一次。

(2)潮汐河流全年在丰、枯、平水期采样,每期采样两天,分别在大潮期和小潮期进行,每次应采集当天涨、退潮水样分别测定。

(3)排污渠每年采样不少于三次。

(4)设有专门监测站的湖、库,每月采样1次,全年不少于12次。其他湖泊、水库全年采样两次,枯、丰水期各1次。有废水排入、污染较重的湖、库,应酌情增加采样次数。

5)背景断面每年采样1次。

地下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相对地面水而言,其流动性和水质参数的变化比较缓慢。地下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过程与地面水基本相同。

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

(1)收集、汇总监测区域的水文、地质、气象等方面的有关资料和以往的监测资料。例如,地质图、剖面图、测绘图、水井的成套参数、含水层、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流向,以及温度、湿度、降水量等。

(2)调查监测区域内城市发展、工业分布、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情况,尤其是地下工程规模应用等;了解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面积和施用量;查清污水灌溉、排污、纳污和地面水污染现状。

(3)测量或查知水位、水深,以确定采水器和泵的类型,所需费用和采样程序。

(4)在完成以上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并根据地区特点与地下水的主要类型把地下水分成若干个水文地质单元。

采样点的设置

由于地质结构复杂,使地下水采样点的设置也变得复杂。自监测井采集的水样只代表含水层平行和垂直的一小部分,所以,必须合理地选择采样点。目前,地下水监测以浅层地下水(又称潜水)为主,应尽可能利用各水文地质单元中原有的水井(包括机井)。还可对深层地下水(也称承压水)的各层水质进行监测。孔隙水以第四纪为主;基岩裂隙水以监测泉水为主。

1.背景值监测点的设置

背景值采样点应设在污染区的外围不受或少受污染的地方。对于新开发区,应在引入污染源之前设背景值监测点。

2.监测井(点)的布设

监测井布点时,应考虑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采情况、污染物的分布和扩散形式,以及区域水化学特征等因素。对于工业区和重点污染源所在地的监测井(点)布设,主要根据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扩散形式确定。例如,渗坑、渗井和堆渣区的污染物在含水层渗透性较大的地区易造成条带状污染;污灌区、污养区及缺乏卫生设施的居民区的污水渗透到地下易造成块状污染,此时监测井(点)应设在地下水流向的平行和垂直方向上,以监测污染物在两个方向上的扩散程度。渗坑、渗井和堆渣区的污染物在含水层渗透小的地区易造成点状污染,其监测井(点)应设在距污染源最近的地方。沿河、渠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因渗漏可能造成带状污染,此时宜用网状布点法设置监测井。

一般监测井在液面下0.3-0.5m处采样。若有间温层或多含水层分布,可按具体情况分层采样。

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1)每年应在奉水期和枯水期分别采样测定;有条件的地方按地区特点分四季采样;已建立长期观测点的地方可按月采样监测。

(2)通常每一采样期至少采样监测1次;对饮用水源监测点,要求每一采样期采样监测两次,其间隔至少10天;对有异常情况的井点,应适当增加采样监测次数。

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订

水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源、医院污水源和生活污水源等。

在制订监测方案时,首先也要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有关资料,查清用水情况、废水或污水的类型、主要污染物及排污去向和排放量,车间、工厂或地区的排污口数量及位置,废水处理情况,是否排入江、河、湖、海,流经区域是否有渗坑等。然后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监测项目、监测点位,选定采样时间和频率、采样和监测方法及技术,制订质量保证程序、措施和实施计划等。

采样点的设置

水污染源一般经管道或渠、沟排放,截面积比较小,不需设置断面,而直接确定采样点位;

1.工业废水

(1)在车间或车间设备废水排放口设置采样点监测一类污染物。这类污染物主要有汞、镉、砷、铅的无机化合物,六价铬的无机化合物及有机氯化合物和强致癌物质等。

(2)在工厂废水总排放口布设采样点监测二类污染物。这类污染物主要有悬浮物、硫化物、挥发酚、氰化物、有机磷化合物、石油类、铜、锌、氟的无机化合物、硝基苯类、苯胺类等。

(3)已有废水处理设施的工厂,在处理设施的排放口布设采样点。为了解废水处理效果,可在进出口分别设置采样点。

(4)在排污渠道上,采样点应设在渠道较直、水量稳定,上游无污水汇入的地方。

2.生活污水和医院污水

采样点设在污水总排放口。对污水处理厂,应在进、出口分别设置采样点采样监测。采样时间和频率

工业废水的污染物和排放量常随工艺条件及开工率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故采样时间、周期和频率的选择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

由于废水的性质和排放特点各不相同,因此无论是天然水水质还是工业企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水质在不同时间里也往往是有变化的。采样时间和频率的选取主要也应根据分析的目的和排污的均匀程度。一般说来,采样次数越多的混合水样,结果更加准确,即真实代表性越好。为了使水样有代表性,就要根据分析目的和现场实际情况来选定采样的方式。通常,水样采集的方式有瞬时水样、平均混合水样、平均比例混合水样等。

一般情况下,可在一个生产周期内每隔半小时或1小时采样1次,将其混合后测定污染物的平均值。如果取几个生产周期(如3—5个周期)的废水样监测,可每隔两小时取样1次。对于排污情况复杂,浓度变化大的废水,采样时间间隔要缩短,有时需要5—10分钟采样1次,这种情况最好使用连续自动采样装置。对于水质和水量变化比较稳定或排放规律性较好的废水,待找出污染物浓度在生产周期内的变化规律后,采样频率可大大降低,如每月采样测定两次。城市排污管道大多数受纳10个以上工厂排放的废水,由于在管道内废水已进行了混合,故在管道出水口,可每隔1小时采样1次,连续采集8小时,也可连续采集24小时,然后将其混合制成混合样,测定各污染组分的平均浓度。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对向国家直接报送数据的废水排放源规定:工业废水每年采样监测2—4次;生活污水每年采样监测2次,春、夏季各1次;医院污水每年采样监测4次,每季度1次。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