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科学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面向未来,掌握电子信息高科技知识,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应用研究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和科学研究人才。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各种电子部件、电子设备、电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试验、制造、研究、开发、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也可到高等学校及职业技术学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该专业的开办可根据社会的需要,利用本校及社会实践条件,适当调整专业课程,使毕业生能充分为电子信息以及通信领域的生产、开发及研究工作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⑴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⑵掌握电子电路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掌握分析、设计电子电路的基本方法;
⑶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设计、模拟系统及相应的电子电路。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⑷了解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
⑸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并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⑹具有相关的技术经济和工程管理知识和一定的社会人文知识。
三、主要课程:数学系列课程、电子线路理论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号处理系列课程等。
四、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及安排:包括课程实验、计算机上机训练、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教育等。
五、学制、学分与学位:学制四年(学校实行弹性学制),修满170学分,经审查符合规定条件,可授予工学士学位。
六、各学年周数安排(见表一)
七、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分配(见表二)
八、课程设置及教学时间安排(见表三)
表一、各学期周数总体安排
表二、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分配
1、“电子专业创新”为学生在校期间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方向取得科研或竞赛成绩所获得
的学分,具体学分规定:获得校级竞赛一、二等奖或省级竞赛三等奖或取得校级科研等相关项目(主要参与人)得1学分;获得省级竞赛一、二等奖或在CN级刊物发表论文或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或取得省级科研等相关项目(主要参与人)的得2学分;获得国家级竞赛二等奖及以上奖励或在国家核心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或取得国家发明专利或取得国家级科研等相关项目(主要参与人)的得3学分。
2、取得中级技能证书,给1学分,取得高级技能证书,给2学分,同工种以最高分计算,不能累加。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