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强”有勉强之意。写出了诗人灯下因思乡而想看家书,但又因看家书易勾起内心思乡之情而不忍看的矛盾心情;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评分标准:“强”字的解释分析2分,感情2分。
9.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幅早春时节充满生机的江南风景图;下片抒情,表达了词人离井怀乡的深沉愁苦之情。上片的乐景与下片的离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了诗人的深切的思乡之情。
10.(4分)B、C(B“书信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通讯方式已经一去不返”与原文“我想情书的时代是一去不返了”不符,C“难以逃脱电话电视的恢恢天网”于文无据)【评分参考】①答对一项得2分。②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11.【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拟和对比的手法,(1分,要点:“比拟”或“拟人”、“对比”),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书信安静舒缓和电话咄咄逼人的特点(1分,要点:书信和电话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书信的喜爱,对电话的厌恶(2分,要点:作者对书信或电话的态度)。【评分参考】①意思对即可。②如写“夸张”“仿词”等其他手法,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2.【答案】:“催魂铃”的含义是:电话铃常常突然而至(2分,要点:突然),催人接听(2分,要点:催人接听“)干扰了生活的宁静,令人惊恐不安(2分,要点:干扰宁静或令人惊恐不安)。
13.【答案】:在文中的作用是:以:催魂铃”为题目,醒目有趣,引起读者兴趣(2分,要点:作文题目的作用);贯穿全文,首尾呼应,起到线索作用(2分,要点:结构作用);借此表达了作者对电话铃声的厌恶(2分,要点:表达的情感);表现了对现代社会生活中对喧闹浮躁的现象的批评。(2分,要点:表达的主旨)。
14.略
15.C
16.A(B.惊蛰、绊脚石;C.继往开来D.返修率)
17.A(此题中的C项的“江河日下”属于望文生义。日:一天天;下:低处。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出自宋代苏辙《栾城集应诏进策君术策第五道》:“其状如长江大河,日夜浑浑趋于下而不能止。”另外A项中的“不足为训”容易望文生义,足:够得上;训:法则,典范。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出自明代胡应麟《诗薮续编》卷一:“君诗如风螭巨鲸,步骤虽奇,不足为训。”用在A句中是正确的。D从全句中“严重危害”“威胁”“灾难”等词来看见,是贬抑的场合,自然不能用“指日可待”这个多用于褒义的词,它指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用在此处感情色彩不符,属于褒贬误用。)
18.A(B.“归因于原因”重复杂糅;C.语序不当,应为“对孩子从小”;D.宾语残缺,应在“人口老龄化”后加上“的状况”。)
19.(6分,一空1分)(1)“布’改为“部”(2)“本周五下午”,改为“本周五下午三时”。(3)“拨冗”,改为“准时”。
20.示例:语文是意境深远的油画,让人惊叹不已;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动容。(写对一句给2分,写对两句给4分
21.【解析】:要正确立意,就必须认真分析理解和提示性语句。“这个独特的行为,使他们顿悟”,这里的“行为”是指什么,“他们”又“悟”到了什么,“成年人要想过去,必须弯腰侧身”,联想到在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小门”是何其的多,逆境、艰辛、阻碍、困苦、复杂的社会环境等等,我们要想取得成功,要想不“碰壁撞头”,在我们不能改变现状的时候,就只能学会适应,学会“低头”弯腰侧身,学会忍让,学会想办法,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才能真正的步入人生的“正门”。这就是我们应该“悟”到的内容。文言文参考译文:
于,字廷益,钱塘人。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认为他奇异不凡,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于考中了进士。宣德初年,任命于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出来投降,皇帝让于口头数说他的罪行。于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高伏在地上颤栗,自称罪该万死。
于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六年,于上疏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请在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并命令监察经常稽查视察。”下诏令照此执行。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于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
当初,杨、杨、杨主持朝政,都很重视于。于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但于每次进京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没有怨恨。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相似的御史,曾经顶撞过王。于入朝,推荐参政王、孙代替自己。通政使李XX,于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后来王XX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为巡抚。
正统十三年,于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挟持皇帝亲征。于和兵部尚书邝埜极力劝谏,不听。邝埜跟随皇帝管理,留于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郕王,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那么国家大计就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
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依次策划部署,人心稍为XX。于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