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前科人士解除犯罪记录的年限
2024-07-14 15:42:18 责编:小OO
文档


我国无前科消除制度,违法犯罪记录终身保留。犯罪记录可在司法机关查询,但不对普通单位或个人提供查询服务。犯罪记录对当事人及子女会产生影响。刑法规定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在入伍、就业时需如实报告,未满18岁并被判5年以下有期徒刑的除外。

法律分析

1、我国没有前科消除制度,违法犯罪记录都会终生记录在案。

2、大家平常说的“案底”一般是指有犯罪记录,即有案底,有前科。刑事处罚的记录可以在机关、、查询到。判处缓刑的,在司法局也可以查询到。行政拘留,是一种行政处罚。行政处罚的处罚记录,当地机关都会将相关档案、信息进行保存的。

3、我国没有前科消除制度,这些记录都会伴随当事人终生的,但上述两样记录不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只有司法机关或者律师在办理刑事案件时,报请有权机关审批后,记录才对外提供。不对普通单位或个人提供查询业务。违法记录对当事人今后生活影响不大,犯罪记录对当事人及子女就会有所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条依法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在入伍、就业的时候,应当如实向有关单位报告自己曾受过刑事处罚,不得隐瞒。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人,免除前款规定的报告义务。

拓展延伸

前科人士犯罪记录清除的法定年限

前科人士犯罪记录清除的法定年限是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规定而异的。在某些国家,例如美国,前科人士可以通过申请犯罪记录清除来消除其犯罪记录。根据美国联邦法律,通常需要等待一定的时间,例如5年或10年,且在此期间内没有再次犯罪行为,才有资格申请犯罪记录清除。而在其他国家,如英国和加拿大,法定年限可能不同,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满足条件。总之,前科人士解除犯罪记录的法定年限是由各国法律所规定的,具体的年限应根据当地法律进行咨询和了解。

结语

我国没有前科消除制度,违法犯罪记录都会终生记录在案。这些记录对当事人及子女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条,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在入伍、就业时应如实报告,不得隐瞒。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查询到这些记录,只有司法机关或律师在办理刑事案件时经过审批后才能提供。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前科人士犯罪记录清除的法定年限有所不同,具体应根据当地法律规定。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最高人民关于修改《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 第三条 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足以伪造可进行交易的信用卡,或者足以使他人以信用卡持卡人名义进行交易,涉及信用卡一张以上不满五张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之一第二款的规定,以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定罪处罚;涉及信用卡五张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七条之一第一款规定的“数量巨大”。

最高人民、最高人民关于修改《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 第 恶意透支,数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五百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在五百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特别巨大”。

最高人民、最高人民关于修改《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 第五条 使用伪造的信用卡、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作废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在五千元以上不满五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特别巨大”。

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一款第三项所称“冒用他人信用卡”,包括以下情形:

(一)拾得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

(二)骗取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

(三)窃取、收买、骗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并通过互联网、通讯终端等使用的;

(四)其他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