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紧急避险的必要条件
2024-07-09 03:37:33 责编:小OO
文档


紧急避险行为在保护合法权益时,如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个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危险时,不负刑事责任。但若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伤害,则应减轻或免除处罚。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不适用本人危险规定。紧急避险行为需满足目的正当且合法,危险正在发生,且所造成的损害应小于避免的损害。紧急避险行为是一种有益于社会的合法行为,应受到支持与鼓励。

法律分析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伤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紧急避险成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采取紧急避险的目的,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危险。即实施紧急避险的目的是正当的,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如果为了保护非法利益,不允许实行紧急避险,如犯罪嫌疑人为了逃避人员的追捕而侵入他人住宅,则不能视为紧急避险。

“危险”正在发生,使上述合法权益受到威胁。尚未发生的危险或者已经结束的危险,以及主观假想的危险或者推测的危险,都不能采取紧急避险的行为。危险可以来自不同的方面:有的是自然的力量,如天然火灾、洪水、地震、山崩、海啸、狂风等;有的是动物的侵袭;有的是疾病等生理机能造成的危险;有的是人为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紧急避险行为是为了使更多更大的合法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而不得已采取的损害另一种合法权益的行为,因此,紧急避险所造成的损害必须小于避免的损害。这是由紧急避险的性质决定的。所谓“紧急避险”是指用损害一种合法权益的方法保护另一种受到正在发生的危险威胁的合法权益的紧急措施。不论是受损害的还是被保护的合法权益,都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只有损害的合法权益小于被保护的合法权益时,紧急避险的行为,才是对社会有益的,紧急避险才有实际意义。

由于紧急避险的特点是为了保护较大的合法利益,而不得不损害另一较小的合法利益,是行为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所采取的紧急措施,行为人在主观上没有过错,是一种有益于社会的合法行为,应当受到支持和鼓励。所以紧急避险不具有刑法意义上的社会危害性,而具有合法性。因此法律规定,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结语

紧急避险行为的法律规定保护了国家、公共利益以及个人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危险。在紧急避险中,如果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伤害,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紧急避险必须满足合法目的,即为保护合法权益而行动,并且必须是正在发生的危险威胁。紧急避险的损害必须小于避免的损害,且行为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措施,不具有刑法意义上的社会危害性。因此,根据法律规定,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的损害,不负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2015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一百七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2015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一百七十六条 拒绝、阻碍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监督检查、调查职权,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2015修正):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一百六十七条 违反本法规定,聘任不具有任职资格的人员的,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