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红尾鸲为什么叫戴孝之鸟
2024-07-04 16:33:14 责编:小OO
文档


红尾鸲因为其独特的外貌和传说故事,被称为“戴孝之鸟”。据传说,红尾鸲原本是一位年轻美丽的姑娘,父亲去世后,她非常悲伤,每天穿着孝服守在父亲的坟前哭泣,直到变成了一只红尾鸲。因此,人们将这种鸟称为“戴孝之鸟”,寓意着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除了传说故事,红尾鸲的独特外貌也带有戴孝的象征意义。它们头部黑色,身体呈浅灰色,尾巴的部分是醒目的红色,就像是一条红色的白描线,非常醒目。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呈现了“戴孝”的形象,让人们不难联想到为逝去亲人而戴上的孝服。因此,人们将这种红尾鸲称作“戴孝之鸟”,把它作为一种特殊意义的鸟类来珍视。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白喉红尾鸲的寓意

珍贵。

白喉红尾鸲是一种稀有物种,所以具有稀有的,少见的,名贵的等寓意。

白喉红尾鸲是一种高山森林和高原灌丛鸟类,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个性非常活泼,经常在灌丛中飞来飞去,被列入了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

请问这是什么鸟。有饲养价值吗?

北红尾鸲(雄鸟)

北红尾鸲(雌鸟)

北红尾鸲(雏鸟)

北红尾鸲(雄鸟和雏鸟)

北红尾鸲(雄鸟)

北红尾鸲(雌鸟)

北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 auroreus)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雄鸟头顶至直背石板灰色,下背和两翅黑色具明显的白色翅斑,腰、尾上覆羽和尾橙棕色,一对尾羽和最外侧一对尾羽外翈黑色。前额基部、头侧、颈侧、颏喉和上胸概为黑色,其余橙棕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两翅黑褐色具白斑,眼圈微白,暗黄褐色。 相似种红腹红尾鸲头顶至枕羽色较淡,多为灰白色,尾全为橙棕色,尾羽和外侧一对尾羽外翈不为黑色。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北红尾鸲雄鸟额、头顶、后颈至上背灰色或深灰色,个别个体为灰白色,下背黑色腰和尾上覆羽橙棕色。一对尾羽黑色,最外侧一对尾羽外翈具黑褐色羽缘,其余尾羽橙棕色。两翅覆羽和飞羽黑色或黑褐色,次级飞羽和飞羽基部白色,形成一道明显的白色翅斑。前额基部、头侧、颈侧、颏、喉和上胸黑色,其余橙棕色。秋季刚换上的新羽上体灰色和黑色部分均具暗棕色或棕色羽缘,飞羽和覆羽亦缀有淡棕色羽缘;颏、喉、上胸等黑色部分具灰色窄缘。 雌鸟额、头顶、头侧、颈、背、两肩以及两翅内侧覆羽橄榄褐色,其余翅上覆羽和飞羽黑褐色具白色翅斑,但较雄鸟小,腰、尾上覆羽和尾淡棕色,尾羽暗褐色,外侧尾羽淡棕色。黄褐色,胸沾棕,腹中部近白色。眼圈微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脚黑色。

迁徙

北红尾鸲在中国主要为夏候鸟和部分冬候鸟。[1]

活动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行动敏捷,频繁地在地上和灌丛间跳来跳去啄食虫子,偶尔也在空中飞翔捕食。有时还长时间地站在小树枝头或电线上观望,发现地面或空中有昆虫活动时,才立刻疾速飞去捕之,然后又返回原处。繁殖期间活动范围不大,通常在距巢80-100米范围内活动,不喜欢高空飞翔。每次飞翔距离都不远,一般是在林间短距离地逐段飞翔前进。性胆怯,见人即藏匿于丛林内。活动时常伴随着‘滴-滴-滴’的叫声,声音单调、尖细而清脆。根据声音很容易找到它。停歇时常不断地上下摆动尾和点头。[1]

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谷、林缘和居民点附近的灌丛与低矮树丛中。主要以昆虫为食,多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成虫和幼虫为食,种数达50多种,其中约80%为农作物和树木害虫。

主要以昆虫为食,据赵正阶(1975) 在长白山通过对成鸟胃的大量解剖和通过对幼鸟扎颈取食的方法得知,北红尾鸲在长白山几乎全以昆虫为食,仅偶尔吃蓝腚果等灌木浆果。其中雏鸟和幼鸟主要以蛾类、蝗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成鸟则多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成虫和幼虫为食,种数达50多种,其中约80%为农作物和树木害虫。所吃食物种类,较常见的有螟蛾科、金花虫科、蝽科、蝗科、蝇类、蟋蟀科、虻、瓢虫、天牛科、飞蝗科、夜蛾科、石蚕科、叩头虫科、襀翅虫科、叶蜂科、蚁科、隐翅虫科,以及步行虫、叶甲、金针虫、尺蠖等。

北红尾鸲是食虫鸟,所以饲养北红尾鸲面临着换食的问题,饲养头三天分早、中、晚在食杯里每次放四到六条面包虫。放在稍微嘈杂的地方,不要静养。 第四、第五、第六天用水把小鸡饲料拌成湿料、面包虫四、五条每条剪成三、四段,与小鸡湿料拌和 在一起!分早、中、晚三次!在这个过程中,面包虫的数量是逐渐减少的!第七、第八天纯粹喂小鸡饲料!在整个换食过程中,从第四天开始,就用手拿面包虫喂它,让它多与人接触。因为,每次给它的食物不 多,仅仅能维持半饱!第七天开始从人手上接面包虫了!第九天以后纯粹喂小鸡饲料了。平时用手喂面包虫改善伙食。

第四、第五、第六天用水把小鸡饲料拌成湿料、面包虫四、五条每条剪成三、四段,与小鸡湿料拌和

在一起!分早、中、晚三次!在这个过程中,面包虫的数量是逐渐减少的!

   

第七、第八天纯粹喂小鸡湿料,吃得很好!食性  主要以昆虫为食,据赵正阶 (1975) 在长白山通过对成鸟胃的大量解剖和通过对幼鸟扎颈取食的方法得知,北红尾鸲在长白山几乎全以昆虫为食,仅偶尔吃蓝腚果等灌木浆果。其中雏鸟和幼鸟主要以蛾类、蝗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成鸟则多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成虫和幼虫为食,种数达50多种,其中约80%为农作物和树木害虫。所吃食物种类,较常见的有螟蛾科、金花虫科、蝽科、蝗科、蝇类、蟋蟀科、虻、瓢虫、天牛科、飞蝗科、夜蛾科、石蚕科、叩头虫科、襀翅虫科、叶蜂科、蚁科、隐翅虫科,以及步行虫、叶甲、金针虫、尺蠖等。

   

  在整个换食过程中,从第四天开始,就用手拿面包虫喂它,让它多与人接触!因为,每次给它的食物不

多,仅仅能维持半饱!第七天开始从人手上接面包虫了!

  第九天以后纯粹喂小鸡饲料了!平时用手喂面包虫改善伙食!

有饲养价值

北红尾鸲要养就养雏子,成鸟野性大,不易服笼。

因为这种鸟全国都有分布,所以价格都差不多,成鸟(野生)10元--20元左右,雏鸟价格高点,从20--50不等,关键看你会不会搞价了。

我家里现在就有三只,叫的非常好~~ 

雏鸟养成时押口注意,最好用四喜,据说这样最好。

母鸟会叫  不过没有公鸟叫得好,基本没人养母鸟的。

北红尾鸲或许可以跟赭红尾鸲、黑喉红尾鸲、白喉红尾鸲杂交,因为彼此的繁殖分布地重合,而且它们都是同属的鸟类,外形上有相似之处,在理论上有可能性。

但是迄今没有杂交的野外记录,我仅仅是说“或许可以”,请注意!

不是同属的鸟在外形上差别很大,求偶方式也不同,精子和卵子互相排斥,杂交繁殖成功率几乎为零。

这是什么鸟?竟然在我家屋里筑巢,然后还繁衍生息传承接代!今天才发现。里面有六个鸟儿子。不过,请放心

我们家乡话就“火石弾”不过这不是真名,它是雀类,学名是“北红尾鸲”。北红尾鸲雄鸟额、头顶、后颈至上背灰色或深灰色,个别个体为灰白色,下背黑色腰和尾上覆羽橙棕色。一对尾羽黑色,最外侧一对尾羽外翈具黑褐色羽缘,其余尾羽橙棕色。两翅覆羽和飞羽黑色或黑褐色,次级飞羽和飞羽基部白色,形成一道明显的白色翅斑。前额基部、头侧、颈侧、颏、喉和上胸黑色,其余橙棕色。秋季刚换上的新羽上体灰色和黑色部分均具暗棕色或棕色羽缘,飞羽和覆羽亦缀有淡棕色羽缘;颏、喉、上胸等黑色部分具灰色窄缘。 雌鸟额、头顶、头侧、颈、背、两肩以及两翅内侧覆羽橄榄褐色,其余翅上覆羽和飞羽黑褐色具白色翅斑,但较雄鸟小,腰、尾上覆羽和尾淡棕色,尾羽暗褐色,外侧尾羽淡棕色。黄褐色,胸沾棕,腹中部近白色。眼圈微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脚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14-22g,♀13-20g;体长♂128-159mm,♀127-157mm;嘴峰♂10-13mm,♀10-13mm;翅♂67-78mm,♀63-78mm;尾♂52-74mm,♀54-71mm;跗跖♂20-25mm,♀20-25mm。谢谢追问你回答的正确

但是我就稀罕了,我查了一下它的生存地点,河南省是没有的,为什么在我们河南省会有这种鸟呢?

初识冬日飞临之北红尾鸲

文字:若木菡

摄影:庄生晓M

鹟科鸣禽在约翰巴勒斯的笔下,那就是天才歌唱家,他们的精彩演出能激发出人们对这个世界的美与和谐最深层的感受。

北红尾鸲就是众多鹟科鸣禽中的一种。

可我认识的冬天的北红尾鸲,可是一个沉默的高手。在整个冬天,他都高傲地坚持“沉默是金”;他也是留鸟,是我们永不分离的邻居;一个“鸟”孤独地活动,分布广泛,但他只存在于乡村,城市里可没有他的身影;他羽色艳丽,色彩饱满。他也比较愿意与人类做朋友,你尽管观察好了,他发现有人瞧他,也不急着飞向他方,反而摆出各种poss,在树枝上一会儿转过来,一会儿转过去。你瞧呗,我又不会因此而被你看的不漂亮了!仿佛他在对着天空骄傲地咕哝。

第一次看见北红尾鸲,着实被他那鲜艳的棕红色腹部惊艳了。那天下午,我站在路边,正东张西望,到处搜寻,看能不能有什么斩获。果然,一只站在邻家桃树枝上的鸟儿正对着我,他的位置比我稍高,闯入镜头的正是那鲜艳的腹部,一直到尾巴尖都是那么的鲜艳亮眼。

约翰.巴勒斯形容蓝色知更鸟的时候说,当大自然在制作蓝色知更鸟时,她希望抚慰蓝天和大地,因此她赋予他的背以蓝天的颜色,他的以大地的色彩。

北红尾鸲面向大地的不正是秋天的颜色吗?那种预示着丰收的、明艳的、靓丽的色彩!

从那以后,几乎每天我都能看见他,不是站在小园的桂花树枝上,就是站在邻家的桃树枝或者枇杷树枝上。在野外,时常在电线上看见他的身影。

北红尾鸲,漆黑的脸庞上一双黑色夜明珠似的眼眸灵动而闪亮;他尖尖的小口淡匀浅黑;喉、颈、头侧色着褐黑与上背连为一体;一帘亮铁灰色秀发也似的从头顶分披而下,犹似维吾尔姑娘的漂亮头巾,在与黑褐色的上背相连处色镶一道浅浅银线。

下背及尾羽色彩繁多,犹如霓裳。最抢眼的是淡褐色双翅正中那两块大大的雪白斑块;双翅当中夹着一个比腹部稍暗的棕红色三角形,上方下尖,其实这是因为他的整个下背部都是暗棕红色,只是被翅膀覆盖只露出了那么一方而已;尾羽亦为稍暗的棕红色,呼应着上面的三角形,中镶一缕淡棕色,更一丝淡白色。

北红尾鸲栖在树枝上时,他漂亮的尾巴最爱不停的上下颤动,像风一样快。同时,还不时点头翘尾,连头带上半身一起点着,仿佛在对天空和大地同时做出庄严承诺!

他觅食习惯也像白鹭和棕背白劳那样——守株待兔,而不像其他小鸟那样在地面不停地找,不停地啄。他总是站在靠近树干的矮枝上,轻松愉悦地观察着地面——他把每一餐都当成一种美食“享受”。他捕食就像支瞄准了靶子那样准确,一个俯冲飞向地面,叼起目标,很快又飞上刚才的枝头,那树枝就像是他的餐桌似的,在那里慢慢享用,要么是一只虫子,要么是一颗种子或者一颗草籽。

北红尾鸲分布于中国、东北亚、日本以及中南半岛等地区。夏季栖于亚高山森林、灌木丛及林间空地,冬季栖于低地矮树丛及耕地。常立于突出的栖处。取食昆虫、植物种子和果实。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