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鹩哥的形态特征
2024-07-04 17:36:45 责编:小OO
文档


鹩哥

鹩哥除了头部与颈部具紫乌色金属光彩,其他部位的羽毛简直都是乌色的,虹膜暗褐,外圈白色;嘴峰桔赤色;跗蹠柠檬黄色;肉垂及暴露脸部黄或者深黄色。  鹩哥的眼先和头侧被以绒乌色短羽,头顶中心羽毛硬密而弯曲,雄性成鸟嘴须兴盛;额至头顶辉乌色,头侧被以绒乌色短羽;头后有二片桔黄色肉垂;眼下后方局部暴露;上体的后颈、肩和二翅内侧覆羽均为辉紫铜色;下背、腰及尾上覆羽呈金属绿色;飞羽乌色,第2~7枚低级飞羽内翈横贯白斑,翱翔时更为明显;尾羽乌色,沾辉绿色。颏、喉至前颈紫乌色;前胸铜绿色;腹部蓝紫铜色,腹中心和尾下覆羽羽端具渺小白色羽缘。雌鸟体色与雄鸟相像。幼鸟上体褐乌色;头后肉垂缺如;头部暴露局部没有如成鸟明显。二胁和腹部具渺小白色羽缘。离趾型脚,趾三前一后,后趾与中趾等长;腿细弱,跗跖后缘鳞片常愈合为整块鳞板;雀腭型头骨。

宠搜网诚征特出稿件:投稿指南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问一下,有一种鸟头上有2片黄冠,全身黑还会说话的鸟叫什么名字

鸟头上有2片黄冠,全身黑还会说话的鸟叫鹩哥.鹩哥又叫秦吉子、海南八哥。属雀形目,椋鸟科。生活于我国云南南部、广西西南、海南等地。

形态特征

鹩哥体长约28厘米。全身黑色,并具有金属光泽。嘴和足橙色,自眼至头后有鲜肉质垂片,两翅具有白斑,飞行时更为明显。雌雄鸟羽色相似,外表不易区分。鸣叫声富有优美的旋律,时高时低,善效仿其他鸟叫和人语,如学猫、喜鹊、杜鹃叫;经调教还会说“再见、几点啦、你好”等短语。

鹩哥的歌声婉转,富有情趣,又善模仿人语,是驰名中外的笼鸟。但由于大量捕捉,自然界的鹩哥数量越来越少,而人工繁殖虽然已经成功但尚未普及,应引起重视。

生活习性

野生的鹩哥是杂食性鸟类,嗜吃野果和植物种子,兼吃昆虫。巢营在树洞或一些缝隙中。人工饲养的可喂食鸡、鸭吃的饲料就可以了。

鹩哥的形态、生活习性和饲养管理有什么特点?

鹩哥也叫了哥、秦吉了、海南八哥、九宫、九宫哥、秦吉鸟、山地八哥等。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雀形目、椋鸟科、鹩哥属。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我国广西、云南、海南等地。

形态:体长26~29厘米,体重173~246克。通体羽毛为黑色,并富有金属光泽,翅膀上具有白斑,飞行时更明显。在头的后部披有两片的肉垂,向前延伸至眼下。雄鸟的肉垂比雌鸟稍长。嘴为橘红色,虹膜暗褐色,跗跖为柠檬。

生态:栖息于开阔的田地边缘或茂密的常绿阔叶林的林缘处。大多呈3~5只的小群活动。性情活泼。善于鸣叫,鸣声极富音韵,由低而粗厉的咯咯声至轻快如铃的吹哨声等无所不能,也会仿效其他鸟类的鸣叫声。主要以昆虫、植物种子及杂草种子等为食。

繁殖期为3~5月。巢营于稀疏杂木林、致密的常绿林或在开阔地区和作物区的老朽的树洞内。巢中仅堆砌一些枯叶、野草、稻草、树枝、蛇蜕等。每窝产卵2~3枚。卵呈长椭圆形,端部或钝或尖,呈带绿的蓝色,并有不同程度浓淡的咖啡色至红褐色斑点。孵化期为15~18天。雌鸟孵蛋,雄鸟护巢。育雏期为1个月左右。

饲养:采用大型八哥笼饲养。鹩哥食量大,配以口小肚大的腰鼓形食罐、水罐,栖木离笼底略近。饲料主食为颗粒饲料或蛋米,副食配以鱼肉浆粉料,苹果、香蕉等瓜果,少量昆虫类。但鹩哥比较偏爱柔软的食物。它的食量较大,排粪量也比较多,鸟笼需要每天清扫。鹩哥喜欢水浴,应该经常供给。也可群养在大笼中。高3.5米、长4米、宽3米的大笼中可饲养10~15只。笼有1/3遮雨、栽植小灌木设栖架,有宽大水盆供饮水和水浴。在大笼中避风雨的墙高处,挂人工巢箱,人工巢箱高30厘米、长35厘米、宽25厘米。箱底置经曝晒的干燥木屑,另供干草垫窝。鹩哥发情时非常活跃,鸣声更为动听。雄鸟一般鸣叫次数增多,声音洪亮,雌鸟则抖动着翅膀去追求雄鸟。交配后,雌鸟每隔1~2天产1枚卵,每窝产卵2~4枚。主要由雌鸟孵化,雄鸟有时也进巢,但主要为护巢。16天左右雏鸟出壳,雌雄均育雏。在笼中繁育鹩哥,最关键的是要使鸟顺利配对,需多养几只雏鸟从小培养。饲养空间要大,尤其是要有足够的高度,笼舍要有防风避雨的设施,人工巢用有树洞的木段或木箱,多准备些干净的纤维状巢材。在繁殖期来临前的早春就要放入巢箱并增加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以促其发情。繁殖鸟的饲料,在未配对前主要增加鱼肉浆粉料,并在粉料中增加熟鸡蛋、钙质、维生素类。育雏期除常规饲料外,要提供足量的昆虫、肉末、熟鸡蛋和水果。雏鸟生长很快,1个月后就能生活,成鸟体质好的还会产第二窝卵。鹩哥善于学舌,不用捻舌即可教人语。每天清晨在安静处,教以发音清晰响亮的词语,并在每次喂食时重复多次,一般几天就能学会,以后每天巩固,能久而不忘。鹩哥怕冷,冬季保暖,温度不低于5℃。

鹩哥有什么特殊的生活习性,鹩哥饲养方法

鹩哥又叫秦吉丁、海南八哥,雀形目椋鸟科。

原产我国云南南部、广西南部和海南等地,是常见笼养鸟之一。

其歌声婉啭,富有情趣,又善仿人语,是驰名中外的一种笼鸟。

(1)形态特征

体长约28厘米,比八哥稍大。

全身黑色,并具有金属光泽。

嘴和脚橙,自眼至头后有鲜肉质垂片。

两翅有白斑,雌雄鸟羽色相似,外表不易区分。

(2)生态习性

鹩哥多栖息于多林的平原或山地,尤其常见于林缘及林间小面积的开阔地带。

其喜食野生植物果实,果实成熟季节常成群觅食,亦兼食各种昆虫。

(3)繁殖特点

野生鹩哥的繁殖期为每年2-5月,一年可繁殖1-2次,常2-3对鸟在同一棵树上营巢,每窝产卵2-3枚。

蛋为亮蓝色,有淡紫色和红褐色斑点。

(4)鸣叫特性

鹩哥能惟妙惟肖地仿效各种声音,效鸣比鹦鹉、八哥强一些。

仿人语发音清晰,尤其是善于效仿儿童的声音,也能学猫、喜鹊、杜鹃叫;经调教之后,还会说“您好”、“谢谢”、“再见”、“几点啦”等短语,还能唱短曲。

白居易赞它是“身聪心慧舌端巧,鸟语人言无不通”。

鹩哥的特征是什么?

鹩哥分布在印度至中国、东南亚、巴拉望岛及大巽他群岛。在我国产于云南、广西、海南岛等地区的田野,喜欢在有人烟的地方生活。在分类上属雀形目、椋鸟科。还有人称它海南鹩哥、秦吉鸟等名称。

鹩哥性情温顺,易养,容易与人亲近,其舌尖经修整后能仿人类语言。养熟了的鹩哥,能跟主人到野外去捕捉昆虫,对蚱蜢及蝇蛹之类尤为喜食。

鹩哥全身呈黑色,黄眼圈。嘴部色泽白中带淡红或黄嘴,脚,嘴基上的额羽耸立,形成一羽冠,两翅有白色间斑条,飞翔时张开双翼如同“八字”,所以义名八哥。其鸣叫声宏亮清脆,婉转动听像歌曲,随人口哨有韵律,会效仿人及禽畜的声音。鹩哥分布甚广,尤以海南岛较多。

鹩哥雌雄鸟同色,从外表很难区分。一般地说,雌鸟体羽金属光泽较淡,其头后的肉垂较小,因其产地不同头后肉垂大小略有不同,因此其性别需仔细观察方能鉴别。亦可通过对泄殖腔的观察来鉴别,泄殖腔内若有突起者为雄性,若无突起且扁平者为雌性。

还可根据体形大小和头形综合加以区别。头形大而圆、体形大者为雄性;头形小而尖,体形也小,这样的鸟多为雌性。

鹩哥性喜成群结队,常栖息于树林中,多在平原、山林、村落、田野等处觅食活动,营巢于树洞或古高建筑物裂隙罅缝之中。每年3至4月生蛋,雌雄共同轮孵繁殖,所以俗语有说“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鹩哥适应性强,易于管理,所以雏鸟未褪乳毛时哺养,只要用猪、牛瘦肉及蚱蜢等昆虫或饭粒哺喂即可。到它会啄食后,可用小鸡饲料喂养。间中给点大蕉、苹果等多种饲料结合喂养。夏秋每天给它水浴洗身一次,上午一次日光浴。8月份换毛时要补充些肉类昆虫营养,一般不患病。但冬春气温低时应将鸟笼移入室内饲养,以免受寒感冒。

当雏鸟成长后,每月将其舌尖开丫部分剪去,直至其舌衣自行脱落时,便可用“早晨,您好”、“发财、顺利”等简洁话语教它学讲话。饲养鹩哥能怡情养性,增加生活情趣。使你其乐融融。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