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不包括
2024-07-05 17:51:16 责编:小OO
文档


法律主观:

近年来,性侵、虐待儿童的恶性案件屡屡发生,严重侵害未成年益,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危害社会和谐稳定,此类犯罪理应严惩。大家一定要认真看哦,希望对大家会有所帮助。一、未成年人保对社会保护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第四章“社会保护”中,对社会应履行的法律责任作了较明确规定,主要有:(1)建立和改善适合未成年人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场所和设施,对博物馆、文化馆、公园、体育场等有益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场所,应对中小学生优惠开放。(2)应创作或提供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作品,严禁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3)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但不得安排其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的劳动或危险作业。(4)对流浪乞讨或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民政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应当负责交送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或由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收容抚养。(5)卫生部门和学校应为未成年人提供必要的卫生保健条件,做好预防疾病工作。(6)对已受完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不再升学的未成年人,应根据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为他们创造劳动就业条件。二、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的相关规定,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相对负刑事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和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三个阶段: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不满14周岁一般地说,不满14周岁的人尚处于幼年时期,还不具备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即不具备责任能力。因此法律规定,对不满14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一概不追究刑事责任;但必要时可依法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严加管教。2、相对负刑事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14周岁不满16周岁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的相关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应当对所有的犯罪都应负有刑事责任,但应当根据情形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三、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法律规定1、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以及免除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应当封存。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在收到生效判决后,对犯罪记录予以封存。人民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作出不起诉决定后,应当对相关记录予以封存。2、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从中,我们可以得知,未成年人保对社会保护的规定,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以及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法律规定。他们一天24小时在线,能随时为大家解答法律疑惑。

法律客观:

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是指在社会生活环境中对未成年人实行的保护。主要要求社会给未成年学生提供好的条件、场所,禁止他们参加一些不利于其成长的活动。根据《未成年人保》的规定和未成年人的实际需要,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保护未成年人在心理上和思想上健康成长。具体包括:1、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和思想活动进行积极引导。(1)积极引导未成年人进行社会活动。一是国家对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公民给予鼓励;二是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公民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活动。(2)正确引导未成年人进入有益的活动场所。《未成年人保》第22条规定:“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动物园、公园等场所,应当对中小学生优惠开放。”(3)对未成年人接触出版物进行积极引导。出版物包括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对此,《未成年人保》第24条规定:“国家鼓励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文艺等单位和作家、科学家、艺术家及其他公民,创作或者提供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作品。出版专门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国家给予扶持。”2、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主要表现在:(1)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隐私,是指当事人不愿被他人知道了解的私事。《未成年人保》第30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2)不得隐匿、毁弃、非法开拆未成年人的信件。《》第4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未成年人保》第31条规定:“对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机关或者人民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由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3、禁止有害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及侵蚀其思想的行为。表现在:(1)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不适宜其活动的场所。〈未成年人保〉第25条规定:“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4、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和荣誉权。智力成果权是指法律规定人们对于自己脑力劳动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享有的权利。荣誉权是因在工作中作出优异成绩、获得精神奖励而产生的权利。〈未成年人保〉第36条第1款规定:“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和荣誉权不受侵犯。”未成年人因没有行为能力或完全的行为能力,当其智力成果权和荣誉权受到侵犯时,可依法由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向起诉,使侵权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5、保护有特殊天赋和有突出成就的未成年人。特殊天赋是指一般人所不具有的与生俱来的才能。〈未成年人保〉第36条第2款规定:“对有特殊天赋或者有突出成就的未成年人,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应当为他们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二)保护未成年人的安全与健康。具体包括:1、在与未成年人接触的日常生活中,社会有责任保护未成年人的安全和健康。这种责任表现在:(1)发展托幼事业。〈未成年人保〉第33条规定:“地方各级应当积极发展托幼事业,努力办好托儿所、幼儿园,鼓励和支持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兴办哺乳室、托儿所、幼儿园,提倡和支持举家庭托儿所。”(2)在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中禁止一切有害于未成年人安全与健康的行为。〈未成年人保〉第26条规定:“儿童食品、玩具、用具和游乐设施,不得有害于儿童的安全和健康。”〈食品卫生法〉第5条规定:“专供婴幼儿的主、辅食品,必须符合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营养、卫生标准。”2、在疾病防治方面保护未成年人的安全和健康。具体是:(1)卫生部门和学校应为未成年人提供必要的卫生保健条件,包括医疗人员和医疗机构、医疗器械及药品条件。(2)卫生部门要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积极防治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加强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3)卫生部门要加强对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的业务指导。3、在劳动就业方面保护未成年人的安全和健康。做到:(1)把好就业关,即禁止使用童工。〈未成年人保〉第2第1款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2)把好劳动关,即在劳动制度方面采取措施,保护未成年人的安全和健康。根据〈未成年人保〉第2第2款的规定,招收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要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保护措施等方面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安全和健康要求,不得安排其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的劳动或者危险作业。(3)把好职业技术培训关。〈未成年人保〉第37条规定:“未成年人已经受完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不再升学的,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为他们创造劳动就业条件。”4、保护流浪乞讨或者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根据〈未成年人保〉第29条的规定,民政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对流浪乞讨或者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应当负责或其他监护人的,由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收容抚养。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