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海洋渔业局工作开展情况及工作打算
2024-06-26 15:03:02 责编:小OO
文档


海洋渔业局工作开展情况及工作打算

年以来我局紧紧围绕全区经济工作大局,积极抢抓海洋强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机遇,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转变发展方式,全力推进海洋强区建设,海洋渔业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预计 全区实现水产品产量14.3万吨,实现产值18.8亿元。

一、 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措施,坚决打好海洋渔业领域疫情防控攻坚战。针对年初疫情,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引导工作。成立防控病毒肺炎疫情领导小组,通过宣传单、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及时向企业和养殖户了对疫情的《通告》和《倡议书》。二是重点做好渔业港口疫情防治工作。疫情高发期间,排查渔船240余艘,从业人员650余人。三是稳定渔业生产工作。年初,正值工厂化养殖对虾出产高峰期,积极联系油地融合发展服务中心等部门,售出20万元南美白对虾,帮助企业尽快回笼资金。

(二)统筹兼顾,积极推动重点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突出百万亩生态渔业区和中心渔港两大片区建设,一是实施了百万亩生态渔业区及省级海洋特色产业园整体提升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截止目前,已完成投资2900万元。其中:渔业区生态护岸修复工程、三角洲工厂化尾水治理工程已完成,开放式水体整治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85%,预计11月底前完工。二是推动通和水产有限公司实施的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生态农牧场建设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2500万元,截止目前,已完成投资2050万元。完成贝类苗种投放及各类培育实验、管护船建造、实验室改造,正在进行养殖试验数据分析和设备配置,预计11月底完成。三是推动中心渔港产业项目实施。汇凯生态循环水养殖项目已完成办公场地清整;高端贝类生产净化及海水循环利用综合科技示范项目已完成2.5万亩手续办理。

(三)推行绿色发展,建设现代渔业。紧紧围绕环渤海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建设,全区渔业养殖面积56万亩。一是引导汇泰公司、春兴公司引进“普利茂”、“普瑞莫”种虾进行繁育。二是开展水产品专项整治,目前已完成省、市、区级抽检198批次,抽检合格率100%。实施水产品质量追溯体系项目,完成快检800批次,发放农产品合格证800余份,针对海参央视315敌敌畏事件,累计排查6万亩。三是加强品牌打造、创新养殖模式资金支持力度。列支20万元,分别用于渤海口海参品牌打造、街道“跑道渔”项目建设。四是争取新户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目前已纳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范围,争取上级资金1000万元,围绕对虾、海参产业科技示范工程,实施一批项目建设。

(四)壮大海洋新能源产业,丰富海洋产业链条。一是推动唐正100MW生态高效余光互补示范项目建设,项目已完成投资4.2亿元,实现年发电量1.6亿度。二是推进中车风电装备产业园二期建设,项目总投资15亿元,目前,已完成前期建设手续,完成投资1450万元。

(五)持续提升渔业科技水平,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一是开展渔业专家行150人次,邀请中科院海洋所王雷、杨红生,泰山领军人才杨建敏,省海洋生物研究院李成林等渔业专家到我区实地指导。二是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与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达成意向,在北部渔业区建设西部检测中心。与中科院海洋所合作实施“美丽中国”近江牡蛎项目。与蓝色领军人才吴琦教授合作,开展渔业养殖智能化课题研究。三是创新渔业养殖新模式,在街道推广“跑道鱼”项目,在六合街道推广“上农下渔”项目,在孤岛镇推广“小棚养殖”项目。

(六)增强渔港渔船管理,提升渔港综合能力。一是对渔港实行封闭式管理。对进入的渔船、车辆、人员严格排查登记。二是开展隐患综合整治行动。对渔港安全生产重要环节、重点部位进行彻底整治,渔业企业56家次,检查渔船800余艘次,排查一般隐患90项,整改90项,清理码头违建两处,打捞渔船1艘,隐患都已责令限期整改完毕。三是通过农业农村部国家级渔港验收。五月中旬,农业农村部牵头组织专家实地赴中心渔港进行工程验收,目前已通过国家级渔港验收。四是开展伏季休渔管理工作。制定《“中国渔政亮剑 ”区系列专项执法行动方案》,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违规出海捕鱼行为。下发区伏季休渔通知书350份,海上渔政执法船艇巡航70多个行航次,陆上巡查渔港码头和集中停泊点120处次,出动执法人员300余人次,我区243条渔船均在港停靠,无违规出海行为。五是加强风暴潮、防汛预警应急建设,于6月24日上午,在中心渔港成功举办 年度全市渔业船舶海上突发事件综合演练活动。

(七)紧抓渔业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升我区北部沿海抵御海洋灾害能力。一是开展 年增殖放流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水生生物增殖放流计划,争取资金666万元,放流梭子蟹、中国对虾、海蜇、淡水鱼等苗种2亿单位。二是推进黄河三角洲区生态渔业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建设。计划实施修复生态护岸22.4km,整治互花米草、恢复盐地碱蓬、建设透空桩式离岸堤,打造北部区域海岸带生态防护生境。项目已完成国家自然资源部评审,待批复后建设。三是区工厂化养殖尾水处理建设项目已开工建设。建设标准化养殖尾水沉淀分解池、排水闸、水质监测设备、尾水处理设备等,对小东南股隆翔桥西350米险工段实施岸滩岸线治理修复。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80%,预计11月底前完工。四是实施中心渔港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目前,项目实施方案已通过市局评审,于10月完成招标工作,预计11月底前完成项目建设。

二、 年工作打算

继续围绕经济发展大局,立足海洋强区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结合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目标定位,在统筹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深入实施“科技兴渔”战略,进一步突出贝类、刺参、对虾三大产业、突出百万亩生态渔业区和中心渔港两大片区建设,推动海渔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

(一)抢抓两大片区建设。立足产业布局,打造百万亩生态渔业区和中心渔港产业区东西两翼。百万亩生态渔业区,重点发展水产增养殖业、水产种业、水产加工业和渔业服务业,结合实施“海生·”渔业科技精准对接项目,着力推进海洋牧场和工厂化养殖产业发展,建设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及渔业创新平台,构建完善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中心渔港产业区,重点完善渔港渔民渔船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加大产业项目招引力度,拉伸海洋渔业产业链条,打造集海产品加工交易、冷链仓储物流、滨海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渔港综合服务基地。

(二)抢抓特色产业发展。围绕贝类、刺参和对虾“三大产业”,强化措施,推动产业稳步发展。一是抓苗种繁育。以省滩涂贝类生态化开发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支撑,鼓励企业建设滩涂贝类遗传育种中心,推动优质苗种规模化繁育;强化与省贝类产业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郭文研究员合作,引进美国硬壳蛤等贝类新品种,建设省级文蛤良种场。以省刺参种业与健康养殖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支撑,开展耐热刺参新品种繁育,带动相关企业发展刺参育苗,建设刺参良种基地。深化与海南泰阳公司、海南海壹水产种苗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合作,发展南美白对虾良种繁育,提供优质南美白对虾种苗。二是抓养殖模式。推广“渔盐一体”养殖模式,形成海水“一水多用”循环经济链。探索创新“渔光互补”新模式,提高单位综合产出效益。推广“参虾接力”模式,以刺参为主、对虾为辅,降低刺参夏眠风险。扩大高效工厂化养殖规模,反季节、高密度、多茬次养殖南美白对虾。三是抓精深加工。开展刺参、对虾深加工,研发生物技术新产品,带动刺参、对虾加工产业发展。引进贝类净化等加工技术,开发鲜活、冷鲜水产和海洋保健食品。规划建设水产品冷链物流基地,配套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搭建网上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水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四是抓科技创新。深化“海生?”渔业科技精准对接合作,加快推进区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与省海洋生物研究院、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培育和引进。五是抓品牌打造。结合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和文化底蕴,高起点打造区域品牌,培育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企业著名品牌和驰名商标。贝类方面,依托国家级文蛤苗种基地和“黄文蛤”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扶持通和、顺和等企业开展品牌创建,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把黄文蛤打造成为知名品牌,叫响“天下第一鲜”的美名。刺参方面,依托“刺参”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打造“渤海口”、“通和”等刺参品牌。对虾方面,积极与中科院海洋所合作,制定“对虾”标准,打造国内知名的对虾生产基地。六是抓基础配套。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尽快启动北部沿海防潮堤建设,构筑北部沿海屏障。完善百万亩生态渔业区、中心渔港产业区路涵桥闸港和水电暖讯等基础设施,提高综合保障水平。七是抓生态环境。结合环渤海整治力度,开展海岸带整治修复,引导养殖企业、养殖户开展生态、高效养殖,开展渔业增殖放流,涵养沿海生物资源。

(三)抢抓重大项目实施。加大海洋强区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力度,推动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一是实施“蓝色海湾”项目。推进黄河三角洲区生态渔业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与上级部门沟通对接,提前做好开工前期准备工作,力争早开工早建设,做好项目二期入库工作,争取 年列入自然资源部项目库。二是实施“上农下渔”园区建设项目。立足我区盐碱地资源优势,积极与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处、省淡水渔业研究院对接,推动六合2.2万亩上农下渔园区建设,改造升级基础设施,打造特色园区。三是实施生态养殖环境整治项目。加快实施养殖公共基础设施、渔业养殖池塘设施提升,建设生态循环体系。四是实施新户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目前已纳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范围,争取上级资金1000万元,将围绕对虾、海参产业科技示范工程,重点实施了工厂化智慧车间建设、对虾__ 海参__ 贝类立体高效生态养殖与加工、加工仓储改造提升等3个项目。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