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年司法行政工作要点
2024-06-26 15:10:21 责编:小OO
文档


年司法行政工作要点

____年,全市司法行政工作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认真贯彻、工作会议,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全省、市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新理念、主动适应新常态,按照“依法履职、服务发展,破解难题、补齐短板,深化改革、带好队伍”工作思路,全面推进司法行政事业改革发展,努力为率先建成小康县市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

一、突出司法职能工作,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1、着力服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围绕全面实施“三市三区”战略目标,组织开展专项法律服务活动。针对经济下行和中小企业发展压力,继续深化重大项目、重点企业“法律服务直通车”、中小微企业“法律服务绿色通道”活动,为企业防控和化解风险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公证、基层法律服务作用,为全市项目建设、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2、推动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巩固深化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成果,探索建立经费保障、工作考核、工作激励长效机制。积极探索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主动为实施宏观、出台重大、实施重大项目提供法律建议和法律参谋。

3、突出法律服务保障民生作用。加大法律援助为民办实事工作力度,扩大法律援助范围,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把更多涉及民生以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公平正义的案件纳入法律援助工作范围。加强对刑事案件的法律援助工作,提高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比重。健全完善法律援助案件跟踪检查、限时办结、投诉处理、质量通报、档案检查等工作机制。加强法律援助队伍建设,推进法律援助窗口规范化建设,加强网络信息化基础建设和社区(村)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加强驻宜军营和羁押场所等法律援助工作站建设,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畅通法律援助申请渠道。全面落实公证“延时服务、上门服务、预约服务、提速服务、延伸服务”便民服务措施,主动为企业提供上门、周末预约和快速服务,充分发挥公证工作的行业特点和优势。

二、发挥专业优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4、规范特殊人群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规范化社区矫正工作站建设。加强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建设,形成社区矫正工作合力。全面推行“6+1”监管教育模式,加强信息化装备建设。积极探索类别化管理、个性化教育、社会化帮扶、科学化矫治的社区矫正工作模式。加快推进社区矫正管理教育中心建设,探索统一调查评估、统一入(解)矫宣告、统一严管阶段、统一集中教育和社区服务。坚持严格规范执法和管理,联合检察机关开展执法检查,不断提高矫正个案水平。扎实做好安置帮教工作,做到重点刑满释放人员100%“必接必送”。

5、提升人民调解工作水平。加强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全面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队伍、工作制度、经费补贴等内容,确保达到“五落实、六统一”要求。全面落实《市人民调解员等级化管理实施办法》,提高人民调解队伍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月分析研判制度。重点加强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不断扩大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覆盖面。加强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发挥人民调解在矛盾多元化解机制中的基础作用。深入推进人民调解文化建设,努力打造调解文化品牌。

6、全力维护政治安全。要牢固树立总体安全观,强化风险意识。认真落实律师参与重大敏感案件办理报告指导制度,强化突发情况分析研判和沟通协调。大力推广律师参与第三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支持律师参与涉法涉诉信访接待和申诉工作。

7、推进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司法所建设,加强司法所管理能力建设,健全规章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完善档案资料,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群众能力。

三、加强法治建设,培育全民法治信仰

8、高标准启动“七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七五”普法调研,制定出台“七五”普法规划,召开全市“六五”普法总结表彰和“七五”普法工作动员会议,编印“七五”普法教材。探索建立普法责任清单制度和评估机制,深化“法律知识月月讲”活动,推动“谁执法、谁普法”责任落实。

9、创新普法教育工作方式。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着力抓好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推动建立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健全法律职业人员“以案释法”制度,深化将法治宣传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推动将法治宣传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法治文化校园行”活动为抓手,深入实施“法律进校园”,评选一批“法治文化示范校园”。深入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推动企业管理人员自觉学法、经营用法、办事依法。

10、创新法治文化载体。巩固法治文化建设成果,推动法治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行业文化、乡村(街区)文化、企业文化的融合发展。继续推进法治广场、法治公园、法治长廊、法治小区、法治文化墙等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继续培育法润、普法轻骑队和女子普法小分队等法治文化典型,开展法治文化品牌评选、法治文化精品创作征集活动,形成法治文化品牌效应。

11、扎实推进法治创建活动。继续深化法治县(市)、法治单位、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符合实际、特色鲜明的部门、行业依法治理工作,完善普法依法治理联系点工作。组织开展“依法治企示范企业”创建活动。规范普法工作机构建设,厘清工作职能,推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创新发展。

四、抓好法律服务,推动公平公正司法

12、稳步推进公证机构改革。按照上级要求,以“去行政化、防市场化、走事业化”为总体思路,坚持公证行业“公权力、公信力、公益性”性质,稳步推进公证机构改革。强化公证机构内部管理,健全内部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全面提升公证质量和公信力。

13、加强和改进律师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律师工作会议精神,每年定期召开全市律师工作会议。加强律师行业诚信建设,协助落实律师事务所及律师不良记录、律师事务所及律师违规通报信息披露制度和投诉调查新机制,对违法违纪执业行为“零容忍”。深化全面依法治国教育活动,不断强化律师行业党的建设。加强律师行业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建设,教育引导律师依法执业、诚信执业、规范执业。

14、加强司法鉴定管理工作。以“司法鉴定机构规范化建设年”活动为主线,强化司法鉴定机构管理。全面规范司法鉴定标识、标牌悬挂工作,推动鉴定机构统一规范建设办公场所、服务窗口。完善鉴定机构内部管理制度、鉴定机构和鉴定人诚信管理制度、执业考核制度。加强鉴定队伍的管理和人才引进,稳步提升执业水平。坚决整治违法违规行为,提升鉴定质量和行业公信力。

五、推广电子法务,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15、继续深化“法务网格工程”。进一步完善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和法务网格“四级”平台建设,构建具有特色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充实法务工作队伍,优化工作流程,为群众提供“一站式、窗口化、综合性”法律服务。拓展法律服务领域,丰富“四进网格”内容。健全完善质量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失信惩戒机制,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法律服务。要依托农村网格建立电子法务,打造“城市半小时、农村一小时”法律服务圈。

16、全面推进电子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司法行政信息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抓好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应用,加快推进视频会议系统、智能办公系统等项目建设。全面加强电子政务工作,实现网上办公。

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17、强化政治纪律教育。大力推进忠诚教育、纪律教育,强化全体干部严守纪律规矩的自律意识。扎实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主题教育活动。巩固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整改落实成果,持之以恒反对“四风”问题,争做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

18、加强理论武装。抓好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通过全员培训、专题研讨、主题论坛等措施,增强学习实效性。加强干部理想信念、党性党风党纪、道德品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增强政治定力。

19、加强队伍能力建设。采取业务技能培训、岗位练兵和实践锻炼的方式,全面提升干部化解矛盾、服务群众、依法办事、舆情应对的能力。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力度,加强青年干部培养。加强先进典型培育、总结、宣传工作,重视加强新媒体时代信息调研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司法行政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20、全面落实“两个责任”。坚持把党的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加强对《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的学习宣讲,健全完善经常性的纪律教育机制,强化党章党规党纪刚性约束。全面落实党组主体责任和纪检组监督责任,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工作机制,以“零容忍”态度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在全系统加快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认真落实规定精神和省、市加强作风建设的要求,促进党员干部作风持续转变。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