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污染污染的来源及种类特征是什么如何防止
污染:是指在培养过程中由于真菌、细菌或内生菌侵染,而使培养基和培养材料滋生杂菌,导致培养失败的现象。
污染来源:培养容器,培养基本身,外植体,接种器具,接种室的环境,培养室的环境,接种人员操作失误,内生菌污染。
污染的病原分为细菌和真菌两大类。
细菌污染的主要特征是菌斑呈粘液状物,而且在接种1-2天即可发现。出材料带菌或培养基灭菌不彻底会造成接种材料被细菌污染外,操作人员的不慎也是造成细菌污染的重要原因。真菌污染的特点是:污染部分长有不同颜色的霉菌,在接种3天甚至10天后才可发现。造成真菌污染的原因多为周围环境不清洁,超净工作台的过滤装置失败,培养容器的口径过大等。真菌污染蔓延速度较快。
一、常用的灭菌方法及在实验室常规灭菌操作
物理灭菌方法:湿热灭菌、干热灭菌、射线处理、过滤除菌
化学灭菌方法:抗生素、青霉素或潮霉素等(不耐热,需过滤)、化学消毒剂、0.1-1%HgCl2(稳定,可长期保存)、70%酒精(皮肤消毒,外植体短暂消毒)10-15%漂白粉
实验室常规灭菌操作:培养基(湿热灭菌)、不耐热的物质(抗生素、激素等,过滤灭菌)玻璃器皿及耐热用具(干热灭菌)、无菌操作器皿(酒精灯灼烧灭菌)、植物材料(复合消毒剂,酒精、升汞或漂白粉,无菌水冲洗3-4次)、实验室(马林+高锰酸钾或0.1%苯酚水溶液加热熏蒸,紫外线灯照射杀菌)
三、什么是褐化,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止
褐变:是指外植体在培养过程中,自身组织从表面向培养基释放褐色物质,以致培养基逐渐变成褐色,外植体也随之进一步变褐而死亡的现象。
影响因素:与外植体组织中所含的酚类化合物数量多少及多酚氧化酶活性有直接关系。主要原因有:基因型、生理状态、培养及成分、培养条件不当、材料继代时间的间隔时间防治措施:1、选择合适的外植体和合适的培养条件2、使用抗氧化剂3、连续继代
四、什么是玻璃化,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止
玻璃化: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试管苗生长一场,其表现为叶片、嫩梢呈水晶透明或半透明、水浸状;叶片皱缩成纵向卷曲,脆弱易碎;这种组培苗生长异常的现象就是“玻璃化”现象,是组培过程中所特有的一种生理失调或生理病变。
原因:1、激素浓度(一是培养基中一次性加入过多的细胞素,二是细胞素与生长素比例失调,细胞素含量远远高于生长素,而使植物过多洗手细胞素,三是在继代培养时,愈伤组织和试管苗体内累计过量的细胞素)2,、琼脂和蔗糖含量(负相关)3、培养温度(正相关)4、光照条件(负相关)5、通风条件即湿度(正相关)6、离子水平防治方法:降低相对湿度、培养基添加其他物质,如马铃薯汁、增加光照、改善容器通气条件、降低培养温度,进行昼夜变温培养、降低培养基中细胞素含量,可以考虑加入适量脱落酸、增加培养基种的溶质水平,以降低培养基的水势
五、培养基配置:MS培养基(大量元素、微量元素、铁盐、糖、琼脂)+6ba、naa、24d
(1)确定培养基的配方。(2)贮备液(或母液)的配制与保存配一些浓溶液,用时稀释,这种浓溶液叫贮备液或母液。(3)配制培养基:1、先在洁净的不锈钢锅理放入约750ml蒸馏水,加入所需要的琼脂和糖,最好能在水浴锅理将琼脂溶化,如直接加热应不停地搅拌,防止在锅底烧焦或沸腾溢出。2、按需要加入相应量的母液。3、按需要加入相应量的植物激素和其它物质,加蒸馏水定容。4、充分混合好后,用KOH(或NaOH)调整PH值到所需值(5.6-6.0,一般5.8)
六、外植体的选择、处理和消毒
选择:1、一般而言所选用的外植体最好是茎尖2、考虑到培养材料的来源是否有保证,是否容易成苗。3、根据培养目的来选择外植体取材部位,如污染较轻的茎尖、嫩叶、花蕾等部位4、取材季节也是影响组培成功的因素之一。
处理和消毒:1、自来水冲洗植物材料2、洗衣粉浸泡30min,期间不断搅动,最后用自来水冲洗干净3、工作台上最后灭菌处理,75%酒精30s,蒸馏水冲洗,1-2%NaClO8min,蒸馏水冲洗三遍。
七、组培苗瘦弱徒长及移栽后死亡率高的原因
组培苗瘦弱徒长:
细胞素浓度过高,产生的不定芽过多、温度和湿度过高、光照不足、通风不良移栽后死亡率高:
组培苗本身质量差、环境条件不佳、移栽后管理不当
八、如何用一个豆瓣绿培养大量苗木
1、选择豆瓣绿的嫩叶为外植体
2、接种前接种环境、外植体、培养基及各种工具充分消毒,接种人员严格遵守规范,将外植体切成一定的大小超过0.5-1cm,按步骤进行接种。
3、初代培养:灭菌后的叶片周围用刀划出伤口,在无菌条件下平铺在已设计好的无菌培养基上,叶面朝上,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诱导生长与分化,继而获得无菌材料。
4、继代增殖培养:将增殖了大量新芽或新愈伤组织等的外植体重新切割后继续培养。细胞素与生长素的比例是影响增值系数和不定芽质量的主要因素。
5、壮苗培养和生根培养:将生长良好的不定芽分成单株培养,而将一些尚未成型的不定芽分成几个芽丛,继续增殖培养。壮苗培养可以和生根培养相结合,低浓度的生长素和低浓度的细胞素的组合有利于形成壮苗。生根培养基里常常加入活性炭,用量在2.5%左右。
6、组培苗的驯化和移栽,将装有生根组培苗的容器转移到移栽的温室,以使它们适应外界环境,并逐渐把培养瓶的封口打开,使组培苗生长的环境条件与外界环境条件接近。移栽方法有常规移栽法、直接移栽法和嫁接移栽法。
九、外植体的生长和分化或再生过程通常划分为不定芽途径、愈伤组织再生途径、胚状体途径、原球茎途径等4种途径。
十、外植体接种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左手拿三角瓶,右手轻轻取下封口膜,将三角瓶的瓶口略向下倾斜靠近酒精灯外火焰,并将瓶口外部在火焰上旋转烧几秒钟,将灰尘杂物固定在原处,然后用镊子将外植体送入瓶底。外植体在三角瓶内的分布要均匀,以保证必要的营养面积和光照条件。茎尖、茎段等基部插入固定培养基中,叶片通常是叶背接触培养基,是由于叶背面气孔多,利于吸收水分和养分。镊子用完后,放回支架或浸入消毒酒精中。盖上封口膜。所有材料接种完毕,包扎好封口膜,做好标记,注明接种植物和处理名称,接种日期,即可放入培养室进行培养。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