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什么叫交通逃逸行为
2024-07-03 02:02:39 责编:小OO
文档


交通逃逸行为是指在道路交通事故中,肇事人未立即停车或未履行报告、救护、协商程序而擅自离开现场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交通规则,更忽略了事故后果及对他人安全的影响,应受到法律制裁。

交通逃逸行为严重威胁道路交通安全和公共安全,可能造成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驾驶人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应当立即停车,并采取必要措施救助伤者,同时保护现场,通知有关单位处理。如果没有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但依然需要报警并等待处理。而交通逃逸行为不仅意味着肇事者对于他益和社会秩序的漠视,还可能导致肇事者面临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等多重惩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发生交通事故后驾驶人未按照规定报警、报告或者停车等行为的,由机关处以罚款并记分,情节严重的可能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同时如果造成了人员伤亡,则应当承担相应刑事责任并赔偿损失。

如果肇事者在逃逸后主动投案自首是否会减轻惩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对于刑事责任能够被追究的逃逸罪行,如肇事人主动到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可酌情从轻或减轻处罚。这种情况下,肇事者仍然需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可能会获得减轻刑事处罚的机会。

交通逃逸行为涉及到人身、财产安全以及社会公共利益,必须引起全社会广泛重视。对于交通事故后擅自逃逸的行为应予严格打击,维护交通秩序和公共安全。同时,作为公民,我们也应当增强交通安全意识,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二条 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组织抢救伤员,妥善处理尸体,同时报警并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未经批准,不得移动肇事车辆。对于未履行上述义务的,由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给予警告或者罚款;情节较重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并终身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