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后单位不赔偿标准,工伤当事人可要求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通过劳动争议仲裁认定劳动关系,进行劳动技能鉴定评定伤残等级,并提请仲裁,维护自身权益。
法律分析
在我国,工伤认定是工伤当事人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时用人单位可能会拖延不赔或者故意不赔,给工伤当事人带来很大的困扰。在这种情况下,工伤认定后单位不赔偿标准怎么办呢?
首先,工伤当事人可以要求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工伤认定后,工伤保险基金将承担工伤医疗费用、康复费用、残疾赔偿金等费用。工伤当事人可以向工伤保险基金提出先行支付申请,要求基金先行支付部分或全部费用。
其次,工伤当事人可以先通过劳动争议仲裁认定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在工伤认定前,工伤当事人可能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此时可以通过劳动仲裁认定劳动关系,为工伤认定打下基础。
接着,工伤当事人需要进行劳动技能鉴定评定伤残等级。根据鉴定结果,工伤当事人可以主张工伤赔偿。工伤认定后,工伤当事人可以提请劳动仲裁,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
最后,工伤当事人可以提请仲裁。如果用人单位在工伤认定后仍然不赔偿,工伤当事人可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
总之,工伤认定后单位不赔偿标准是有规定的。工伤当事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在维权过程中,工伤当事人应保存好相关证据,确保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结语
工伤认定后单位不赔偿标准是有规定的,工伤当事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维护自身权益。首先,可以要求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费用;其次,通过劳动争议仲裁认定劳动关系;然后,进行劳动技能鉴定评定伤残等级来主张工伤赔偿;最后,可以提请仲裁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在维权过程中,工伤当事人应保存好相关证据,确保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法律依据
根据《社会保险法》第41条,职工所在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不支付的,从工伤保险基金中先行支付。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