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取保候审的结案时间是多久?
2024-07-02 08:37:27 责编:小OO
文档


取保候审案件的结案时间没有统一规定,简单程序为3个月,普通程序为6个月,但每个阶段可能会延期。法律依据为刑事诉讼法第154条。被取保候审的人需遵守相关规定,如不得离开居住地、及时报告变动、不干扰证人等。、和机关可要求被取保候审的人遵守特定规定,如不得进入特定场所、与特定人员会见等。

法律分析

一、在取保候审大约多长时间能结案

1、取保候审大约多长时间能结案案在法律上没有统一规定,简单程序为3个月,普通程序为6个月,法律上规定在上述时限内完成就是可以的,批准逮捕后将案卷移交机关继续侦查,期限2个月,机关侦查终结,向公诉科移送审查起诉,审查期限1个月,向提起公诉,在3个月内审理判决,如果案情复杂,每个阶段可能延期。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四条: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二个月。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批准延长一个月。

二、取保候审主要有哪些注意事项

(1)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

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

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2)人民、人民和机关可以根据案件情况,责令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遵守以下一项或者多项规定:

不得进入特定的场所;不得与特定的人员会见或者通信;不得从事特定的活动;

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驾驶证件交执行机关保存。

拓展延伸

取保候审期限及结案时间的相关规定与解释

取保候审期限是指在刑事案件中,被犯罪嫌疑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案件结案的时间。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取保候审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一年,但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至两年。具体的期限会根据案件的复杂性、证据的收集情况等因素来决定。结案时间则是指案件从立案到最终审判结束的时间。结案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案件的复杂性、审理程序的繁琐程度等因素。会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尽快审理案件,确保公正、公平的司法程序,并在合理的时间内作出判决。

结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取保候审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一年,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至两年。案件的复杂性、证据的收集情况等因素会影响具体的期限。而结案时间则取决于案件的复杂性和审理程序的繁琐程度。会尽快审理案件,确保公正、公平的司法程序,并在合理的时间内作出判决。因此,对于取保候审的人来说,遵守相关规定,积极配合调查,不干扰证人作证,不毁灭、伪造证据或串供,是非常重要的注意事项。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七十九条 人民、人民和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六十七条 人民、人民和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机关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五章 对重新犯罪的预防 第五十二条 机关、人民、人民对于无固定住所、无法提供保证人的未成年人适用取保候审的,应当指定合适成年人作为保证人,必要时可以安排取保候审的未成年人接受社会观护。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