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该怎么应对新生儿黄疸
2023-08-22 08:05:43 责编:小OO
文档


病理性黄疸病因复杂,多数由溶血性疾病(如新生儿溶血症)、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胆道闭锁)或严重感染性疾病(如新生儿败血症)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危害在于未结合胆红素水平与其大脑神经的损害是相一致的,即未结合胆红素越高,脑损害可能性越大。

以往的研究表明,早产儿胎龄越小,黄疸持续时间越长。

医生建议

对黄疸较为明显的所有新生儿都要到有条件的省市级医院进一步检查,常规抽血化验血清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值,以全面了解孩子黄疸严重程度和肝功能状况,进行病因治疗。

目前认为,并非以前所认为的只有胆红素脑病(俗称核黄疸)才会有脑损害,故发达国家对“生理性黄疸高峰期”也应进行积极治疗。

促进新生儿黄疸消退的主要治疗方法

第一种是蓝光照疗法(简称光疗,俗称“漂白剂”),它是处理高胆红素血症的一种安全方法;

第二种是给孩子从个周静脉输入人血白蛋白,以减少游离胆红素,促进黄疸的消退,减少核黄疸的发生;

第三种是换血疗法。

母乳性黄疸

单纯母乳喂养儿,一般情况良好,在排除溶血、感染及肝胆病变等原因的基础上可诊断为母乳性黄疸。据统计,母乳性黄疸发病率为7%~18%,属于病理性黄疸的一种。

母乳性黄疸多在生后第3~4天出现并逐渐加重,亦可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又加重,到第10~16天黄疸达到最高峰期,但不会引起胆红素脑病。如果继续喂奶,黄疸持续一周左右,然后缓慢下降,约3~12周恢复到正常水平,即全身黄疸完全消失。

识别母乳性黄疸的方法很简单,停喂母乳2~4天,皮肤黄疸消退一半,若再次喂奶,皮肤黄疸又重现。

一旦确定为母乳性黄疸,母亲不必惊慌,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也不要中止母乳喂养。为防止乳黄疸对大脑的轻微损害,可在黄疸高峰期减少喂奶次数,必要时暂停喂母奶2~3天,给予配方奶粉喂养,待血清胆红素值降至安全范围内再恢复喂母奶。

新生儿黄疸是很常见的病症,家长不必过分担心,如果出现,可以照以上方法简单判断一下。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