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其发病原因是什么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肾损害的护理措施是什么
2023-07-18 05:20:52 责编:小OO
文档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肾损害的护理措施是什么

1、心理护理:

类风湿病病程较长,且常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患者思想负担重,认为该病难治愈,甚至放弃治疗,任其发展,以致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对于这种心理障碍,一定要做耐心、细致的疏导工作,主动关心和帮助他们,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毅力。同时家庭应让患者自己了解类风湿病病因、病理以及目前治疗方法和疗效;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

2、调节饮食:

由于类风湿病人常年用药,且多数药对胃肠有很强的刺激性,因而主张少吃多餐,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能量的食物为主,宜常吃黄鳝、鸭、骨髓、鱼、瘦肉、板栗等,禁忌食生冷辛辣的食物,切忌暴饮暴食,以免损伤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3、指导锻炼:

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以后要逐步加强活动,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蹬楼梯、打太极拳、慢步长跑、气功、康复训练。较重患者需自己在床上进行关节牵拉、伸展等功能锻炼,一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强直;二是避免早期脱钙;三是帮助减轻炎症,改善血液循环;四是改善机体功能,促进关节功能恢复。但要注意不要操之过急、动作过快,以免损伤关节。注意防止受凉、潮湿。

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肾损害的症状是什么

RA起病多样,可隐匿起病,也可急性发作,多呈慢性波动经过,且为多脏器受累。常见关节损害的主要表现为对称性侵犯性关节滑膜炎。患者常有关节肿胀、疼痛、僵直、关节活动障碍。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受累为主,其次是膝、肩、踝、髋关节。血清中类风湿因子阳性者易在起病2年内发展到关节破坏。65%~70%呈进展性关节变形、功能障碍,15%~20%为发作性,10%可长期缓解。关节外症状主要是由于血管炎及血管周围炎引起。15%~25%的患者在关节隆突位出现大小不等的皮下结节,黏附于骨膜、肌腱或腱鞘上,常对称出现。皮下结节可持续存在数月或数年;皮肤可出现水疱、紫癜、多发性丘疹等。眼部表现主要为眼口干燥、巩膜炎、葡萄膜炎、视网膜炎、溃疡性角膜炎。要注意除外治疗药物毒性引起的眼部表现,如激素可引起眼压增高和白内障。

肾脏的表现为镜下血尿、蛋白尿,可伴高血压,15%有肾功能损害。用敏感的放射免疫法检测44例类风湿关节炎的24h尿蛋白、IgG、α微蛋白,55%有蛋白尿定量异常,其中药物治疗和血管炎引起占25%,余75%无原因。早期肾穿刺是鉴别血管炎及原发类风湿关节炎肾损害、淀粉样变、药物性间质性肾炎的有力指标。

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肾损害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本病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感染因子(如EB病毒,支原体等)和遗传易感性有关。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4阳性者发病率较正常人高3~4倍。HLA-DR4部分氨基酸排列与病原体(EB病毒)有相似基因片段。所以HLA可作为病原体的受体或自身抗体的受体,受到免疫损伤,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类风湿因子(IgG Fc段的抗体)。IgG类风湿因子与自身抗原结合形成原位或循环免疫复合物,激活细胞免疫,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如IL-1,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引起关节滑膜炎,逐渐破坏关节软骨,致骨质疏松,骨质破坏,韧带硬化,最终关节畸形、废用。类风湿关节炎并血管炎者,其血中可查到人类白细胞胞质自身抗体(ANCA),主要为核周型P-ANCA,推测RV发病与免疫复合物及P-ANCA有关,后者引起细胞免疫损伤。Voskuy分析69例RV与138例单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提示RV的高危因素为:

1.男性。

2.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

3.关节破坏。

4.皮下结节。

且多数有关节外症状、指甲皱裂等1年以上才诊断RV。而Guedes从1981~1994年,共观察420例类风湿关节炎病人,66例(16%)有皮下结节,5年后易发展到眼、口干燥,易发展至血管炎,全身损害更重。但有2例长期静止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出现血管炎(溃疡性角膜炎)表现。多数认为血中循环复合物增加,类风湿因子升高者易发生血管炎,可侵犯大、中、小血管,主要累及中、小动静脉及毛细血管,引起全层动脉炎。推测肾的系膜细胞有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功能,从而激发系膜损伤引起肾小球肾炎。

四、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肾损害的治疗措施是什么

目前尚无根治RA的良策,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合理用药有可能控制病情的进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关于RA的治疗药物主要分为三大类。

为一线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来减轻关节肿痛,但不能抑制病程的进展。常用的一线药物有:

①阿司匹林:2~6g/d,每隔4~6小时1次,饭后服用。

②吲哚美辛:25mg/次,3次/d,口服。

③布洛芬:0.8g/次,3次/d,口服。

④萘普生:0.2~0.3g/次,2~3次/d,口服。

⑤吡罗昔康(炎痛喜康):每次20mg,1次/d口服。

为二线药物,能抑制病程的进展,但作用较缓慢。

①改变病情药:

A.金制剂:有口服和注射两种,最常见的口服金制剂为金诺芬,用法:初始剂量3mg/d,于早饭后服,2周后增至6mg/d。如服6个月后疗效不明显,可增至9mg/d,分3次口服,若此量连服3个月效果仍不明显,应停用。金诺芬起效后可以长期使用。

B.青霉胺:一般开始时1次/d,125~250mg,口服;然后每个月增加125mg,直至500~750mg/d,甚至1000mg/d。多数用药3个月左右见效,症状改善后,用小剂量维持。

C.柳氮磺吡啶:初始1次/d,0.5g,口服;每周加量0.5g,逐渐加至1.5~3.0g/d,分3次口服。一般用药后1~2个月即可起效,若连续6个月无效,则停用。

D.抗疟药:最常用的抗疟药有两种,即氯喹和羟氯喹,常用剂量为:羟氯喹6mg/(kg•d),氯喹4mg/(kg•d)。若服用4~6个月无效,应停用。

②细胞毒药:

A.甲氨蝶呤:是当今治疗RA疗效最满意的慢作用药,尤其是在与另一慢作用药物联合应用时。常用剂量:5~10mg,每周1次,口服或注射。一般在用药1~3个月后即可起效,可持续应用5~6年以上。

B.环磷酰胺:常用剂量为口服100~150mg,1次/d,或静脉注射,每周2次,200mg/次。一般用药累积总量不超过8~12g。

C.硫唑嘌呤:初始1~1.5mg/(kg•d),口服;以后增至2~2.5mg/(kg•d)。一般3~6个月起效。

D.环孢素:初始剂量为2.5mg/(kg•d),渐增至5mg/(kg•d)。

③中药:雷公藤总甙片20mg,3次/d;昆明山海棠片3~6片,3次/d。

为三线药物,具有抗炎、控制症状的作用,但不能阻断RA的病程进展和破坏。值得指出的是,所有的抗类风湿药物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长期应用会出现较严重不良反应。有人分析RA病人死亡原因中12.5%~25%是与药物毒性有关。

目前主张RA一旦确诊,应立即使用慢作用抗风湿药。对用药前有肾损害者,可考虑开始即予联合疗法,具体联合方案的设计必须合理,其原则是选择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使其疗效相同或相加,而毒副作用无相加或放大。目前国内使用较多、效果较满意的药物组合是甲氨蝶呤 金诺芬、甲氨蝶呤 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 雷公藤、甲氨蝶呤 羟氯喹。关节肿痛较明显者,可加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待症状控制、慢作用药物起效后停用。要避免两种NSAIDs并用。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