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腰疝有哪些症状
2023-07-18 05:23:41 责编:小OO
文档


一、小儿疝气手术后怎样护理

疝气手术后在医院观察2~3小时后就可以带患儿回家。

具体护理工作如下:

1、注意保护好伤口,尤其是婴幼儿,不要让孩子将覆盖在伤口上的纱布抓掉;更不能因大小便弄脏纱布面污染伤口,造成伤口感染、化脓。

2、让患儿侧身睡,用一块软的棉质尿布折成长条状夹在会阴部,如果右侧手术,应让孩子左侧卧位,一旦尿了,就不会尿在纱布上而污染伤口。如果非兜尿布不可,应把伤口处的纱布露在尿布外面。

3、术后阴囊可有不同程度的肿胀,一般2~3天会消退;如果肿胀不消和发硬,可能有淤血,应请医生检查一下。如果肿胀和发硬不再发展了,淤血就会慢慢被吸收。

4、术后作用消失后伤口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应多哄一哄或转移病儿的注意力,尽量避免大哭大闹,如果哭闹不止,可注射或口服镇静药,让孩子安静人睡。

二、腰疝是怎么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1、解剖因素腰部三角区缺乏肌肉的保护是引发腰疝的先天性因素,约占腰疝的19%。

2、创伤在后天性致病因素中,约有26%为创伤性和手术源性造成,因为腰部的创伤或局部切口(如肾切除后)愈合不良造成腰三角区的更加薄弱。

3、腹内压增高占腰疝病例的55%,其中主要是慢性咳嗽、长期便秘、排尿不畅等各种原因使腹腔内压增高,诱发本病。

4、腰部肌肉萎缩如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引起的腰部肌肉萎缩,或肥胖性肌肉萎缩,使肌肉和筋膜的保护作用进一步降低,腰三角区更加薄弱。

二、发病机制

腰部三角是腹壁的薄弱区。它由下腰三角间隙和上腰三角间隙构成。

1、下腰三角(Petit氏三角):位于腰部下方,下界为髂嵴,外界为腹外斜肌后缘,内界为背阔肌的前缘。三角的底面为腹内斜肌,表面有浅筋膜。此三角因缺少足够的肌肉层次,而成为腹后壁的一个薄弱区之一。

2、上腰三角(Grynfeltt-Lesgaft氏三角):位于第12肋与竖脊肌的夹角内,在下腰三角的上前方。内界是坚脊肌外缘,上界为三角的底边,由第12肋和下后锯肌的下缘组成,外界为腹内斜肌后缘。三角的底面为腹横肌起始部的腱膜,其前方有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跨过,顶为背阔肌。此三角的最大弱点是在第12肋的下方,该处只有腹横筋膜而没有背阔肌的覆盖。

当发生创伤,或行腰部手术后愈合不良,或疾病造成肌肉退行性变时,其肌肉和筋膜的保护作用则进一步降低,使原本存在的解剖薄弱区发生重大缺陷,在腹腔内压增加时即使腹腔内脏由此两间隙脱出形成腰疝(图3)。因上腰三角较为恒定且间隙较大,故上腰三角腰疝较多见,腰疝的疝内容物多为小肠和结肠

三、疝气有哪些临床表现

1. 小儿疝气通常在小儿哭闹、剧烈运动、大便干结时,在腹股沟处会有一突起块状肿物,有时会延伸至阴囊或阴唇部位;在平躺或用手按压时会自行消失。小儿疝气还会影响小儿的消化系统,从而出现下腹部坠胀、腹胀气、腹痛、便秘、吸收功能差、易疲劳和体质下降等症状。患有疝气的小孩还会有便秘、食欲不振、吐奶等现象,也有些可能会变得易哭、不安等,多数在两到三个月时被发现,也有迟至一至两岁才被发现。又由于腹股沟部与泌尿生殖系统相邻,可因疝气的挤压而影响小儿生殖系统的正常发育。

2. 成人疝气主要表现在腹股沟区,可以看到或摸到肿块。站立、用力、咳嗽时出现,平卧时可消失。肿块突出时,用于向上轻轻推挤有轻微阻力感随即很快消失。有时同时听到咕噜声。此外,肿块突出时病人有下坠感,伴有胀痛或牵扯性腹痛。由于腹股沟部与泌尿生殖系统相邻,成人疝气患者则易导致性功能障碍。

3. 老年疝气比较特殊,多由老年体质弱造成。老年疝气脱出的器官以小肠居多,因此摸起来感觉柔软,退回去时常会伴有咕噜咕噜的杂音,而大肠、阑尾、大网膜等亦可能脱出。老年疝气发生后老年还会出现腹痛腹胀、便秘、抵抗力减弱、营养不良、消化不良等症状。

四、疝气的预防

1.仰卧在床上,双臂平放在躯体两侧,两腿并拢上抬30~90度,再放平,最好稍悬空,一般反复做30次。继而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做仰卧起坐动作,反复做8~10次。

2.平坐在床上,两腿向前伸展,上身挺直, 两臂平放于体侧,掌心向下。用一条长毛巾套在双脚底,吸气,将腿弯曲伸展,抬离床面,身体后倾,胳膊伸直,拉住毛巾两端,使躯体与双腿形成一个“V”字。呼气,腹部收紧,平衡身体,挺直腰背,尽量保持这个姿势,期间自然呼吸,然后将双腿和躯干慢慢放回床面。反复做3~6次。

3.平躺在床上,做3~5分钟深呼吸,同时手掌在患部做轻柔的画圈按摩,然后放松身体10~15分钟。

疝气在中老年群众是多发病高发病,由于现在的人缺乏运动,很容易患疝气。所以建议大家,不管生活多么繁忙,都要注意运动,注意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各种疾病的预防,保持身体健康是我们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