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小儿类白血病的病因及治疗 小儿类白血病反应的护理
2023-07-18 05:23:49 责编:小OO
文档


一、小儿类白血病病因

1.多种因素刺激

类白血病反应是机体因感染、肿瘤、电离辐射、药物中毒、外伤、休克、烧伤、过敏、大出血,溶血等因素刺激,而发生暂时性的类似白血病样的血象反应,感染、毒素、肿瘤及其他有害物质吸收入血是诱发患儿发生类白血病反应的主要原因。

(1)感染最常见,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2)中毒高热中毒、汞中毒、食物中毒、子痫等。

(3)肿瘤霍奇金病、肿瘤有骨转移等。

(4)药物砷剂、解热镇痛药、磺胺药、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锂盐等。

(5)出血急性失血与溶血等任何原因引起的大出血、急性血管内溶血。

(6)外伤损伤颅脑外伤、挤压综合征、大面积烧伤等。

(7)变态反应性疾病剥脱性皮炎、风疹、过敏性肺炎等。

(8)其他此外还可见于肺梗死、心肌梗死、电休克、电离辐射性疾病、脾切除术后等。

2.各类型的引起原因

(1)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见于急性细菌感染,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休克、类风湿病、药物中毒、骨髓转移等。

(2)淋巴细胞类白血病反应见于百日咳、结核病、风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等。

(3)嗜酸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见于寄生虫病、变态反应疾病、胶原性血管疾病、药物反应等。

(4)单核细胞类白血病反应见于播散性肺结核、风湿病、布氏杆菌病、肠阿米巴病等。

(5)红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见于严重贫血、苯中毒、脾切除术后等。

(6)浆细胞类白血病反应见于晚期结核、肝病。

二、小儿类白血病临床表现

1.临床症状

儿童较为多见,男女发生率相同。由于类白血病反应是继发于其他疾病,因此无本身特定的临床表现。其症状、体征因原发病不同而异。发热较常见,可有轻度肝、脾、淋巴结肿大及皮肤淤斑等出血症状。

2.临床分型

临床类型按反应性增多的细胞可分为6种类型:

(1)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总数可达50×109/L以上。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可伴一定数量的幼稚细胞。成熟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中毒性颗粒和空泡,骨髓象除了有增生和左移现象外,成熟中性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酶积分明显增高。见于感染、失血、中毒等。

(2)淋巴细胞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轻度或明显增多,分类中成熟淋巴细胞占40%以上,并可有幼稚型淋巴细胞出现。见于感染,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3)嗜酸性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外周血象中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无幼稚细胞,骨髓象原始细胞不多,也无Ph染色体及嗜酸粒细胞形态异常等。常见于感染、变态反应疾病、药物反应等。

(4)单核细胞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在30×109/L以上,单核细胞>30%。见于感染等。

(5)红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外周血中有幼红及幼粒细胞,骨髓象粒细胞系增生,红细胞系增生。见于中毒、脾切除术后等。

(6)浆细胞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增高,外周血中的浆细胞分类计数增高,常>5%,中性粒细胞左移,单核细胞增多,骨髓象示浆细胞系统增生活跃,但一般<20%,可见少量的幼浆细胞,甚至原浆细胞。见于感染等。

三、小儿类白血病检查及诊断

检查

1.血象

疾病过程中出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显著增加,可高达(50~200)×109/L,同时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现象明显,并出现较多的晚幼粒、中幼粒,甚至少量的早幼粒和原粒细胞,粒细胞增多可类似慢粒或急粒血象,但胞浆中可见粗大的中毒颗粒,空泡变性,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值增高,白细胞减少型常可见有原始和幼稚细胞,血红蛋白多正常或轻度减少,血小板多正常。

2.骨髓象

可见感染中毒性反应,也可正常,可呈增生明显或轻度活跃,常以一个系列增生为主,多数以成熟细胞为主,亦可有核左移或成熟障碍,常无核浆发育不平衡,红系和巨核系正常。

3.细胞化学染色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明显增高。

4.遗传学检查

无Ph1染色体,根据原发疾病的需要选择辅助检查,如胸片、B超、心电图等。

鉴别诊断

一般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细胞形态可以与白血病鉴别,对有淋巴结肿大、脾大、发热或出血的患者与白血病的区别较困难。尤其应与婴儿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鉴别。后者白细胞碱性磷酸酶降低,而类白血病反应升高。

四、小儿类白血病的护理方法

1、休息

白血病患儿常有活动无耐力现象,需卧床休息,但一般不需绝对卧床。长期卧床者。应常更换体位、预防褥疮。

2、预防感染

感染是导致白血病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白血病患儿免疫功能减低,化疗药物对骨髓抑制常致成熟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使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粒细胞减少或缺乏和免疫功能下降是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越久,感染的威胁愈大。预防感染可采取以下措施。

(1)保护性隔离:白血病病人应与其它病种病人分室居住。以免交叉感染。

(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前后用温开水或口泰液漱口。

(3)观察感染的早期表现:每天检查口腔及咽喉部,有无牙龈肿胀,咽红、吞咽疼痛感,皮肤有无破损、红肿,外阴、肛周有无异常改变等,发现感染先兆时,及时处理。

3、出血护理

出血是白血病患儿死亡的又一主要原因。出血护理参阅本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护理措施。

4、使用化疗药物时应注意

(1)掌握化疗方案、给药途径、密切观察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

(2)熟练穿刺技术。化疗药物多为静脉途径给药。且有较强的刺激性。

5、输血的护理

骨髓暂时再生低下是有效化疗的必然结果。白血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需输血液成分或输血进行支持治疗。

6、增加营养,注意饮食卫生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鼓励患儿进食。食品食具应消毒,水果应洗净、去皮。

7、消除心理障碍

(1)热情帮助、关心患儿。让年长患儿认识珍惜生命的重要意义,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2)向家长及年长患儿介绍白血病有关知识。宣传儿童白血病的预后已有很大改善。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