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脊髓型肌肉萎缩症的症状是哪些
2023-07-18 19:21:55 责编:小OO
文档


一、脊髓型肌肉萎缩的病因病理

Ⅰ~Ⅲ型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婴儿期最常见的致死性遗传病。第Ⅳ型为常染色体隐性、显性和X 连锁隐性等不同遗传方式。 病理生理(查看内容) SMA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直是神经病学研究中的一个难题。近几年来在SMA 基因定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1995 年,不同研究小组分别报道了3 个SMA 候选基因。法国Lefebvre 等在5q13.1 区域发现了运动神经元生存(survival motor neuron,SMN)基因,全长约20kb,含8 个外显子,其转录产物约1.7kb,编码294 个氨基酸,功能未知。在一条染色体上该基因具有两个拷贝,二者间有5 个碱基的差别,在端粒侧称SMNt,着丝粒侧称SMNc。研究表明,SMNt 第7、8 号外显子在98.6%SMA 患者中纯合缺失或截断,另1.4%患者有小缺失或点突变,这强烈支持SMN 是SMA 重要的决定基因。随后Roy 等在5q13 区域另克隆到神经细胞凋亡抑制蛋白(neuronal apoptosis inhibitory protein,NAIP)基因,有16 个外显子,全长70kb,编码1232 个氨基酸。45%SMA-Ⅰ型和18%SMAⅡ、Ⅲ型患者存在NAIP 基因第5、6 号外显子缺失,而2%的正常对照亦缺失5、6 号外显子,提示NAIP 基因亦与SMA 协发病相关。至于成年型SMA,仅部分发现有SMN 基因的缺失,提示与儿童型SMA 有相似的基因改变,但大部分患者的基因定位尚未确定,发病机制未明。

病理变化主要位于脊髓前角,其运动细胞明显减少,呈退行性变,残留的神经细胞呈固缩、核溶解,脊髓前根轴突变细,轴突外周细胞肿胀。脑干运动神经核变性,以面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多见。肌肉病理检查见下述辅助检查部分。

二、脊髓型肌肉萎缩症的分类

1、Ⅰ型,又称重型、急性型、婴儿型,患者在出生六个月内即出现症状,病患之四肢及躯干因严重肌张力减退而呈现无力症状,颈部控制、吞咽及呼吸困难,哭声无力、肌腱反射消失,一般在两岁前就会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2、Ⅱ型,又称中间型,其症状常出现于出生后六个月至一岁半之间,病患之下肢呈对称性之无力,且以肢体近端较为严重,患者无法自行站立及走路,有时可见舌头及手部颤抖,肌腱反射消失或减弱,但脸部表情正常,患者可依靠物理治疗及呼吸照护存活至成年,孩童期因呼吸道感染而死亡的占很大比例。

3、Ⅲ型,又称成人型,属于轻型脊髓性肌萎缩症,其发病年龄从一岁半至成年。以轻度、对称的肢体近端肌肉无力为表征,下肢较上肢易受侵犯,在跑步、跳跃及上下楼梯时会有轻度不便,肌腱反射减弱,通常此类患者长期存活率高。

三、脊髓型肌肉萎缩症的症状

1、婴儿脊髓性肌萎缩

(1)对称性肌无力:自主运动减少,近端肌肉受累最重,手足尚有活动。

(2)肌肉松弛:张力极低,当婴儿仰卧位姿势时下肢呈蛙腿体位、膝反射减低或消失。

(3)肌肉萎缩:主要累及四肢、躯干、其次为颈、胸各部肌肉。

(4)肋间肌无力、膈肌多不受累、膈肌运动正常,故呼气时胸部下陷呈现矛盾呼吸。

(5)病程为进行性,晚期延髓支配的肌肉萎缩,以咽肌最为显著,伴有肌纤维震颤,咽腭肌肉萎缩引起呼吸及吞咽困难,易有吸收性肺炎。

2、少年型脊髓性肌萎缩

是婴儿型的一种轻型病损,起病常在2-7岁,间或更晚,开始为步态异常,下肢近端肌肉无力,病情进展缓慢,逐渐累及下肢远端和上肢。

3、中间型脊髓性肌萎缩

又称慢性婴儿型,起病在出生后3-15个月,开始为近端肌无力,继而波及上肢,病情进展缓慢,面肌常不受影响。

四、脊髓型肌肉萎缩症的治疗方法

1、根据起病年龄、病情进展速度,肌无力的程度,实验室检查,存活期等临床资料进行诊断和分型,肌电图失神经电位有定性诊断意义。

2、可借助辅助检验: 血清中肌细胞酶一般正常,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或下降,肌电图可见失神经支配改变,插入电位延长,肌松弛时有肌纤电位、正锐波、肌收缩时无随意运动电位,肌活检可见成片的萎缩肌纤维与正常或肥大的纤维同时存在,脑脊液正常。

3、采用多年科研结晶和中药独特药理作用,民间验方与现代科学配方为一体辨证论治,让患者得到一人一方随时调整的最佳治疗效果,促进肌细胞血液循环,疏通和改善局部营养,刺激干细胞原位再生,恢复肌细胞的功能,专业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等各种肌肉疾病,临床疗效取得了很大进展。

4、目前尚无治疗本病的特效方法。支持和对症治疗是本病的主要疗法。应加强营养,注意提高机体抵抗力,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可配合理疗、针灸、按摩以及被动运动等方法,进行运动功能锻炼并防止肢体挛缩。近年来,国外曾有应用神经干细胞治疗SMA 的动物实验报道,根据他们的观察结果表明,移植的干细胞可移行至受损的神经元区域,部分已分化为神经元。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