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政和白茶
2023-07-19 12:23:09 责编:小OO
文档


政和白茶,福建省政和县特产。政和白茶以中国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茶政和大白茶品种为原料,经政和县茶农特有的制茶技艺加工生产的,所产政和白茶具有特定品种特征和鲜纯、毫香、凉爽的品质特征。独特的工艺使得政和白茶品质与众不同,不仅具有解暑、退热、降火、生津止渴功效,还具有降血压、解毒、止泄、杀菌、抗氧化、抗辐射、抗肿瘤等功效。驰名中外,在同行业中享有较高声誉。

政和白茶原以菜茶品种的小芽为原料,清朝初年,政和铁山发现大白茶 树种(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逐广为栽培,并以此为原料制出白牡丹、白毫银针、寿眉、白毛猴、莲心等多个优质白茶品种。

政和白茶加工工艺不同于其他白茶产地,属全萎凋轻微发酵茶,即在晴好的天气条件下,将鲜叶均匀地摊晾在水筛上,置于通风的专用茶楼里进行自然晾青(萎凋),既不破坏酶的活性,也避免氧化,逐步形成政和白茶独特的“色、香、味”品质。待鲜叶晾青达八、九成干后,进行烘干,形成毛茶,再将毛茶精心拣剔、匀堆、复烘、装箱后,便成白茶精品。

独特的工艺使得政和白茶品质与众不同,不仅具有解暑、退热、降火、生津止渴功效,还具有降血压、解毒、止泄、杀菌、抗氧化、抗辐射、抗肿瘤等功效。2002年,该县白牡丹茶叶有限公司生产的白牡丹城牌白茶在中国(福建)茶叶博览会上获金奖。2009年3月,政和白茶跻身地理标志产品之列。  

作为中国白茶重要主产区,政和县白茶渊源极深,可追溯到唐末宋初。到宋代,政和已成为重要的北苑贡茶主产区,生产的银针茶备受推崇,被文人誉为“北苑灵芽天下精”。1115年(宋徽宗政和年间),当时的关棣县因进献贡茶银针,“喜动龙颜,获赐年号,遂改县名关棣为政和”。

关于政和大白茶的起源,当地有两种说法:一说1879年(清光绪五年),铁山村民魏春生茶园中有一棵大白茶,只开花不结实,后因土墙倒塌,茶树埋入土中,翌年竟生出数棵新茶苗,此后村民就用人工压条法繁育茶苗,使大白茶得以发展。又有一说是清咸丰年间,铁山村有一位看风水先生,在高岭头山上发现大白茶,遂移植回家种植,因枝条埋土较深,竞生出新茶苗,以后就用压条法繁育了大白茶。

“茶树压条法”可以说是铁山茶农最早创造,这在过去科学不发达的年代,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发明。建国后,安溪县茶农创造了更为先进的“茶树短穗扦插法”繁育茶苗。1959年,福建省农业厅在政和县建立了大面积大白茶良种繁殖场,采用短穗扦插法繁育政和大白茶苗2亿多株,种植区域已扩展到贵州、江苏、湖北、湖南、浙江、江西省及福建省的其它县市,1972年定为中国茶树良种。

种植情况

2010年政和县10个乡镇,70%的农户均有种茶,茶农平均收入的40%来源于茶叶,在东平风头、金峰、铁山大红等13个产茶大村家家户户种茶,茶农收入的75%以上来源茶叶。产茶旺季,除了小孩上学,大家都在忙采茶、收购茶青、加工等茶事,街上很少看见闲人,呈现一派茶乡特有的繁忙景色。[4]

产品加工

据工商部门统计,截至2010年政和县茶叶加工企业150多家。在企业带动下,按企业要求组织生产,极大地提高茶叶质量和茶农效益,有效提高政和县茶叶生产组织化水平,有力带动茶产业发展。[4]2008年全县有8万余亩茶园,年产量8000吨左右,加工量超过1万吨,总产值2亿元,其中白茶产量3000吨,占全省白茶产量的70%。政和县白茶90%出口、日本和欧洲。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7年,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中国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了对政和白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经审查合格,批准自2007年3月20日起对政和白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7年第55号)。

保护范围

政和白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福建省政和县《关于申请将政和白茶列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请示》(政人综[2006]49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福建省政和县所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立地条件。

海拔高度200m至800m;土壤为红壤和黄壤;土壤有机质≥2.5%;土壤pH值4.5至6.5。

(二)栽培管理。

1、育苗:选取母树上红棕色、半木质化、健壮枝条作为插穗,扦插育苗时间在9至12月。

2、定植:

(1)单行条栽或双行条栽;

(2)定植密度≤6万株/ha。

3、施肥:

(1)每隔二年,结合秋、冬季土壤深翻施有机肥≥37500kg/ha或施饼肥≥1500kg/ha。

(2)幼龄茶园施纯氮75kg/ha至150kg/ha,N.P.K比例按1∶1∶1施用。投产茶园施纯氮300kg/ha至450kg/ha,N.P.K比例按3∶1∶1施用。

4、茶树修剪:幼龄茶树进行3至4次定型修剪;投产茶园适时轻修剪;衰老茶园进行重修剪或台刈,时间在立春前或春茶后。

(三)鲜叶采摘。

每年春、夏、秋各季采摘。春茶在春分至谷雨前后采摘,夏茶在小满至夏至采摘,秋茶在小暑至秋分采摘。白毫银针鲜叶采摘标准为单芽,白牡丹鲜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二叶。按“九不采”原则进行采摘,即雨天不采、露水未干不采、细瘦芽头不采、紫色芽头不采、空心芽不采、损伤芽头不采、病虫伤芽头不采、开裂芽头不采、病虫害引起芽叶弯曲等畸形芽不采。

(四)加工工艺。

工艺流程:鲜叶→萎凋→烘焙→毛茶。

在晴好天气条件下进行加工,掌握“两个时机”和“四个动作”。“两个时机”即:

1、萎凋时机,温度在20℃至25℃,相对湿度在70%至75%,历时48至60小时,萎凋叶含水率最终控制在8%至9%;

2、并筛时机,当萎凋叶含水率达30%至50%时进行并筛,以利于形成政和白茶特有的叶态。

3、“四个动作”即:

(1)摊凉厚度均匀适中,互不重叠,不影响水分蒸发;

(2)摊凉动作要轻,避免损伤鲜叶,造成红变;

(3)据天气、温度、湿度和风力情况,通过车间百叶窗,调节风力、温度和湿度;

(4)天气转为闷热时,为防止萎凋叶红变,应及时转入烘焙工序。

(五)质量特色。

1、感观特色:

(1)白毫银针:

外形:单芽肥壮,满披茸毛,色泽银白或灰白。内质:香气清纯,毫香明显;滋味清甜鲜爽,毫味足;汤色淡黄,明亮。叶底:匀整,明亮。

(2)白牡丹:

①特级白牡丹:

外形:叶抱芽,芽叶连枝,叶缘垂卷,毫心肥壮银白,毫多而显,叶色灰绿或翠绿,叶背有茸毛。内质:香气清鲜浓郁,毫香明显;滋味清甜纯爽,毫味显;汤色杏黄,明亮。叶底:毫心多,叶张嫩,芽叶连枝,色泽嫩绿、明亮。

②一级白牡丹:

外形:芽叶连枝,匀嫩,尚匀整,叶缘垂卷,略有破张,毫心银白,毫心显,叶色灰绿或暗绿,部分叶背有茸毛。内质:香气清鲜纯正,有毫香;滋味尚甜、纯正,有毫味;汤色浅黄,较亮。叶底:毫心尚显,叶张柔软,叶脉微红,尚亮。

③二级白牡丹:

外形:部分芽叶连枝,破张较多,有毫心,毫心稍瘦,叶张尚嫩,色泽暗绿,稍带少量黄绿叶及暗褐叶。内质:香气尚清鲜纯正,略有毫香;滋味尚鲜纯,略带青涩回甘;汤色深黄尚明亮。叶底:少量毫心,叶脉浅红。

2、理化指标:水分:≤6.50%;碎茶:≤6.00%;粉末:≤1.50%;水浸出物(以干基计):≥30.00%;可溶性氨基酸总量(以干基计):≥2.50%;咖啡碱:≥2.70%;灰分(以干基计):≤7.00%。

专用标志使用

政和白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福建省政和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