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肝脏会疼吗肝脏会再生吗
2023-07-19 12:20:21 责编:小OO
文档


很多人对肝脏的功能不是很了解,下面本网的小编为你们介绍肝脏会疼吗?肝脏会再生吗?

肝脏会疼吗

肝脏生病了是肯定会疼的。

1、肝炎的发作:是右侧季肋部的自发性疼痛,主要是急性肝炎或者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患者由于肝脏充血、肿胀、渗出和肝细胞坏死,肝包膜受到刺激神经后产生肿痛、钝痛或针刺样痛疼,体检时患者常诉有触压或叩击痛。

2、慢性肝病或者肝硬化:药物或者毒物诱发的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肝脓肿、阿米巴肝病、肝癌等。

3、胆道系统病变:胆石症、胆系感染(包括细菌,真菌,寄生虫,结石,代谢产物等)、胆管癌等。

4、非肝胆系统能够疾病

1)、胸壁病变:如右季肋部的肌肉局部损伤、肋骨骨折、胸壁挫伤、肋软骨炎,骨髓炎,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炎、胸壁结核等。

2)、胸膜及肺组织病变:如右侧结核性胸膜炎、气胸、脓胸、血胸、肺炎、支气管肺癌、肺栓塞等。

3)、其它:如膈下脓肿等。

肝脏会再生吗

肝脏是可以再生的,肝细胞有很强的再生能力。例如一个人由于外伤导致肝破裂,手术切除了大部分肝脏,几年以后,肝脏会逐渐长大,甚至接近正常肝脏大小。

至于肝癌早期没有症状,有症状就是晚期了,是因为肝脏有很强的代偿能力,正常人一般情况下用到的大概只有不到20%的肝脏功能。所以即使发生肝脏疾病,早期受损的部分肝功能不会对人体有任何影响,一旦对人体有影响了,说明肝功能受损已经80%以上了,这样已经到了肝病晚期而错过了治疗时机。

肝脏饮食

1、不吃发霉食物

春季,食物极易发霉。而发霉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为致肝癌物质,致癌所需时间最短仅为24周,因此食物应妥为存放,一旦发霉就应立即丢弃,尤其是黄豆、花生、红薯、甘蔗等,切不可再食用。此外,花生油同样不宜久贮,如果发现产生哈喇味就不宜食用。否则不仅味道不好,更重要的是会导致癌症。

2、不吃或少吃腌菜

酸菜、咸菜、咸鱼等腌菜爽口开胃,接下来天气热了,食欲不好,许多人更喜欢以腌菜下饭。但腌菜中含有较多量的亚硝胺,实验证明与肝癌的发生有关,最好不吃或少吃。而且切记,一定要腌透之后才能吃。

3、动、植物油变质后不宜食用

陈腐油类中均含有丙二醛这种化学成分,它能生成聚合物并与人体内的蛋白质和脱氧核糖核酸发生反应,使蛋白质的结构变异,导致变异蛋白质的细胞失去正常功能并向初期癌细胞转化。此外,丙二醛聚合物能阻碍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并使人的老化过程加快。因此,动植物油切勿存放太久,已变质产生哈喇味的油不宜食用。用哈喇油炸炒制作的食品不仅味道不好,更重要的是能导致癌症,使人缩短寿命。

4、不饮或少饮酒

长期饮酒,酒精会将胃粘膜消化掉,胃的细胞一旦受伤,食物中的有毒物质就容易被胃吸收,从而容易引起酒精性肝炎,损害肝脏的解毒功能,甚至引起酒精性肝硬化,此乃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如果用发霉的花生来下酒,诱发肝癌的可能性会更大。董博士建议,成年男性每人每天饮酒量不能超过2杯,女性不能超过1杯。

肝脏功能如何检查

1.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正常参考值:0—40IU/L

临床意义:对肝实质病变的诊断及病程变化的观察有重要意义。

注意事项:空腹采血,标本应避免溶血,严重黄疸及浑浊血清也可使结果升高,血清不宜冰冻保存。

2.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正常参考值:0—40 IU/L

临床意义:急性心肌梗死时升高。肝病及其它脏器炎症时也常升高。

注意事项:标本应避免溶血,血清不宜冰冻保存。

3. 总蛋白(TP)

正常参考值:60—85g/L

临床意义:了解体内蛋白质代谢的一般情况。对肝、肾损害,多发性骨髓瘤等有一定的诊断、鉴别意义。总蛋白升高常见于高度脱水、休克、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造成的血液浓缩而致;总蛋白降低常见于营养不良和消耗增加(如严重结核病、甲亢、恶性肿瘤及慢性肠道疾病等),合成障碍(如肝硬化)蛋白丢失(如肾病综合症、溃疡性结肠炎、烧伤及失血等)。

注意事项:空腹采血,标本应避免溶血。

4. 白蛋白(ALB)

正常参考值:35—55 g/L

临床意义:白蛋白的生理功能广泛,包括营养价值;有效胶体渗透压的保持;血清钙、未结合胆红素、游离脂肪酸、药物、以及甲状腺激素的运输。白蛋白的多种生理功能使其成为检测肝脏疾病的重要指标。白蛋白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其白蛋白浓度上升。白蛋白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

注意事项:空腹采血,标本应避免溶血。

5.球蛋白(GLB)

正常参考值:20-30g/L

临床意义:球蛋白升高常见于肝硬化、红斑狼疮、硬皮病、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结核、疟疾、黑热病、血吸虫病、麻风、骨髓瘤、淋巴瘤等。球蛋白降低常见于生理性低球蛋白血症(婴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及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人,体内球蛋白合成会减少。

6. 白/球蛋白比值(A/G)

正常参考值:1.5-2.5:1

临床意义: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小于1时称为A/G比例倒置,常见于肾病综合症、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等。

7. 总胆红素(TBIL)

正常参考值:3.42—20.5μmol/L

临床意义:由于胆红素的代谢与肝脏功能的密切关系,它一直作为一项重要的常规肝功能指标。黄疸发生的原因:①胆红素形成过多,如先天性的红细胞膜、酶或血红蛋白的遗传性缺陷等;获得性的败血症、脾功能亢进;造血系统功能紊乱,如恶性贫血铅中毒等。②肝细胞处理能力下降,如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药物性黄疸、肝内淤滞性黄疸、代谢障碍及肿瘤所治的肝病变。③肝细胞在肝外的排泄障碍。由结石、肿瘤、狭窄、炎症、寄生虫等所致的胆道梗阻。

8. 直接胆红素(DBIL)

正常参考值:0—6.84μmol/L

临床意义:直接胆红素在诊断、鉴别黄疸类型有重要意义。溶血性黄疸总胆红素升高,直接胆红素正常或稍有升高;肝细胞性黄疸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升高;阻塞性黄疸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均升高;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也可见直接胆红素升高。

注意事项:

①空腹取血,取血后尽快测定;

②胆红素对光敏感,标本应尽量避光

③严重溶血使测定结果偏低。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