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毒豆芽添加了哪些有毒物质
2023-07-19 12:04:06 责编:小OO
文档


豆芽在中国老百姓的餐桌上,是最普通不过的蔬菜。虽然在广义上被认定是各种谷类、豆类的种子培育出可以食用的芽菜,但是在寻常百姓心目中,那就是绿豆芽和黄豆芽的代名词。尤其在冬季,豆芽是中国许多地区老百姓餐桌上的常见蔬菜,煎炒烹炸加凉拌的各式菜品都能见到其身影;一锅香辣的水煮鱼,豆芽铺底,是许多人的最爱。豆芽是营养丰富的大众食材,其蛋白质含量比原豆多18%,维生素C含量比原豆多40%,维生素B2以及游离氨基酸等物质的含量也比原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但是近年来媒体关于“毒豆芽”的报道,使人们对食用豆芽增加了疑虑。什么是“毒豆芽”?误食会对身体产生什么危害?……等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媒体2013年7月15日报道,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的不法分子,在近两年时间里,生产销售毒豆芽56万公斤,销往学校、机关、工厂的食堂及各大饭店,上了老百姓的餐桌。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鉴定结果表明,其生产的豆芽中含有亚硫酸盐、6-苄基腺嘌呤等禁止在食品加工中使用的添加剂。

媒体报道,2013年5月26日,河南省灵宝市以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吴某,因其从2010年11月份开始在家中生产豆芽,为了生产的豆芽卖相好、产量高,在生产豆芽时多次添加4-氯苯氧乙酸钠。

何为“毒豆芽”?2004年4月18日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曾经报道,部分小作坊式豆芽生产加工企业为了牟取经济利益,通过改变豆芽的孵化方法及缩短生产周期来增加豆芽产量,可能采取三种违规生产方式:1、为缩短孵化周期而滥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如4-氯苯氧乙酸钠、6-苄基腺嘌呤、乙烯利等。2、为防止烂豆或烂芽违规使用农药或兽药,如多菌灵、百菌清、福美双、诺氟沙星、青霉素等。3、为改变变色发黄的豆芽外观而使用漂白剂、连二亚硫酸钠等。

4-氯苯氧乙酸钠为苯氧乙酸类化合物,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其急性毒性实验表明,小鼠经口半数致死量为794mg/kg,属于低毒物质。我国科技工作者在上世纪80年代进行的致突变试验结果表明,4-氯苯氧乙酸钠经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微粒体酶试验,未发现其具备明显的致突变性。在生殖毒性方面,累积剂量1000mg/kg时,未见对子代繁殖的不良影响;此剂量约相当无作用量(16mg/kg)持续给药9周的剂量。GBZ760-1996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曾经允许将4-氯苯氧乙酸钠用于豆芽孵育过程,但是残留剂量须≤1mg/kg。

6-苄基腺嘌呤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细胞素,属广谱性植物生长调节剂。上世纪80年代我国科技工作者对6-苄基腺嘌呤的安全性开展过毒理学评价研究,以37.5-300mg/kg给小鼠灌胃染毒,小鼠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精原细胞染色体试验结果均未显示病理效应。GB2760-1996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曾经允许将6-苄基腺嘌呤用于豆芽孵育过程,但是残留剂量须≤0.2mg/kg。

基于对食品安全的关注,2011年以后的国家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均未将4-氯苯氧乙酸钠和6-苄基腺嘌呤纳入使用名录,因此无论二者生物学效应结果如何,二者均不得再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

媒体近年来报道指出,部分小作坊式的豆芽违规生产,所涉及的有害物质众多,给消费者带来潜在的健康危害。作为大众化的食品,之所以没有在临床上直接导致中毒病例的发生,主要是在豆芽生产过程中,伴随着豆芽培育时间的增长,不断淋洗豆芽, 使得有害物质残留量相应减少,没有达到急性中毒的有效剂量。但是长期食用违规生产的豆芽,潜在的慢性健康损害不容忽视。

如何从根本上消除“毒豆芽”的危害?我国GB22556-2008豆芽卫生标准中建议,提倡和推广工厂化、规模化生产方式,有利于规范企业的豆芽生产行为,为消费者提供健康的豆芽产品。我国研究人员指出,截至到2006年底,包括北京市在内的许多城市,其豆芽生产加工已经初步实现规模产业化。研究者2005年-2006年在我国多个城市的农贸市场开展调研,比较工厂化生产和小作坊式生产豆芽有害物质残留情况,指出相对于小作坊式经营,生产豆芽的工厂易于有关部门的预防性卫生监督;易于执行良好生产规范和卫生标准操作程序。工厂化生产加工豆芽,能够解决小作坊孵化豆芽的不规范行为和产品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环境污染隐患,在国内推广豆芽生产产业化, 应是当前满足社会需求的方向。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