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碧螺春的文化意义
2023-07-19 12:10:34 责编:小OO
文档


文化意义

碧螺春,也叫碧萝春,亦有俗名“佛动心”,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洞庭东西山的共同财富,洞庭东西山素有姊妹山之称,无论习俗和特产亦大致相同,碧螺春茶资源共享理所当然,保护碧萝春传统工艺亦责无旁贷。我作此文仅以纪念碧萝春产地命名的形成而已。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中国名茶志》对洞庭山所产的碧螺春做了较为详实的记述。该志首次确定碧螺春最早产地洞庭东山碧螺峰,亦认定碧螺春之名是由康熙三十半年(1699)巡视东山时御赐。这样算来,碧螺春有名至今(2010年)也有311岁了。现将有关志书典籍中对碧螺春的产地、命名的认可记述做全文收录,以飨社会各界。

《太湖备考》

茶出东西两山,东山者胜。有一种名碧螺春,俗呼吓煞人香,味殊绝,人矜贵之。然所产无多,市者多伪。

清乾隆庚午年(1750)版《太湖备考》卷六,物产类“饮馔之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09页。

《清嘉录》

满清因历代皇帝嗜茶而宫廷茗饮之风颇盛,内务府为此专门设立“御茶房”。自康熙赐名碧螺春之后,其名大振,视碧螺春为珍品,每年必办进贡朝廷,故曰贡茶,清嘉录一书中特辑“茶贡”一节,以示对该茶的重视,下面就有关茶贡一节的全文摘录如下:

榖雨节前,邑侯采办洞庭东山碧螺春茶人贡,谓之茶贡。案《府志》:茶出吴县西山,以榖雨前为贵。王应奎《柳南随肇》云: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每威土人持竹筐采归,以供日用,暦数十年如是,未见其异也。康熙某年,按候采者如故,而其叶较多,筐不腾(贝宁),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茶者争呼吓煞人香。吓煞人者,吴中方言也,因遂以名是茶云。自是以后,每值采茶,土人男女长幼,务必沐浴更衣,尽室而往,(贝宁)不用筐,悉置怀间。而土人朱元独精制法,出自其家尤称妙品。康熙己卯,车驾南巡,幸太湖,巡抚宋()购此茶以进。上以其名不雅观、题之曰碧螺春。自是,地方大吏,岁必采办,而售者往往以伪乱真。正元(歹),制法不传,即真者亦不及(囊)时矣。

注:1.王应奎:清朝常熟人,号东溆,《柳南随笔》是其主要著作。2.本文出自《清嘉录》第80页

《龚自珍全集》

龚自珍(1792-1841)是清道光年间进士,思想家、文学家,生前曾多次到东山会友品茶,在该集第九辑“会稽茶”一节中,他谈到了东山碧螺春,下面全文扎录的一段,是当时龚自珍对洞庭山碧螺春的评介:该文中主要是讲会稽(即绍兴)茶,文中所提到地名平水、花山都是会稽之处,所作诗词也是指的会稽茶。戊戌(即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这就是对碧螺春、龙井、会稽茶的评说年代。

戊戌会稽茶 

茶以洞庭山之碧螺春为天下第一,古人未知也。近人始知龙井,亦未知碧螺春也。会稽茶乃在洞庭、龙井间,秀颖似碧螺而色白,与浓绿者不同,先微苦,涤脾,甘甚久,与龙井骤芳甘不同,凡所同者,山水芳馨之气也。其村名曰平水,平水北七里曰花山,土人又辩花山种细于平水,外人益不知。戊戌七月,会稽人来魏此,予细问其天时、地力、人力,大抵花山采以清明,平水采以谷雨。当(渴)天台大师塔,归路访禹陵旧游,再诣稽山,印之诗以代发愿。早年不反棹浙江,有如此茶矣。

茶星夜照越江明,不使风草(即龙井)负重名。来岁天台归(木戢)罢,春波吸尽镜湖平。

(录自《龚自珍全集》第九辑第505页)

《清稗类钞》

《清稗类钞》属稗史之作,“稗史”通常指闾巷风俗,遗闻旧事的记录,后世对杂记、琐事的史藉称为稗史。其内容既可补正史之缺,又可充闲聊之实。六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约三百万字,共48册,作者徐珂。徐珂,名仲可,杭县(今杭州)人,清史学家,以闾巷风俗、遗闻旧事为主。古代统治者设立稗官,采录民间情况,供统治者参考。徐珂著《清稗类钞》之资料是以本人平时随笔自已札记为主,不同于流传之本,在编著中得吴县汤颐琐字宝荣,丹徒怀献侯桂深,龙南徐伯英时,闽侯林沪生震,嘉兴高晴川紫露,萧山姚(赤者)生宗舜诸君逮补检校。该书成于五年(1916)十二月旅沪寓所’‘天苏阁”。他在编纂该书时,参仿“宋稗类钞”之体例,虽是掇拾而成,剪裁鎔铸主旨明确,对典制名物亦略有考证。读书中专门淡及洞庭东山的有两处:(1)康熙第三次南巡。康熙共六次南巡,该书用了48行文字记述了六次南巡的大体过程,而记述第三次南巡却占了22行,其中谈及东山的记述又占了13行。(2)关于碧螺春记述。在茶类记述了十一种名茶,碧螺春茶名列榜首。现将这两段文字全文扎录如下:

第三次南巡 

第三次南巡。为己卯,奉慈圣太后以行。三月十四日。驾抵苏州。在籍绅耆接驾。俱有黄绸旛。旛上标明都贯姓名恭迎圣驾子样。于姑苏驿前虎丘山麓。凡驻跸之所。皆建锦亭。联以画廊架以灯采。结以绮罗。备极壮丽。视甲子巳逾一卜倍矣。十八日恭逢万寿。诗若干(巾失)。分天地人和四册。以祝万年之(角汤)。义于诸山及城中名刹。普设祝圣道场。十九日召苏州在籍翁叔元缪日藻颜开王原祁慕深徐树谷徐升入见。赏赐各有差。又赐彭孙(走橘)尤侗盛符升御书匾额。二十日辰刻。御驾出蔚门。登舟。幸浙江。时两江总督为遂宁张鹏(鬲羽)。江苏巡抚为商丘(宋牵)也。上问云。闻吴人每日必五餐。得毋以口腹累人乎鹏(翩)奏云。此习俗使然。上笑云。此事恐尔等亦未能劝化也。四月朔驾由浙江回苏初二日传旨。明日欲往洞庭东山。初三日晨出胥口。行十余里。渔人献鲫鱼银鱼二筐。又亲自下网。获大鲤二尾。上色喜。命赏渔人元宝。时巡抚已先候于山。少顷有独木船二拨浆前行。御舟近岸。而从者未至。巡抚备大竹山轿一乘。伺候升舆。笑曰亦颇轻巧。有山中耆老百姓等三百余人。执香跪接又有比丘尼艳妆跪而奏乐。上云。可惜太后未来。先驱引导者倪巡检陈千总也。在山士民老幼妇女观者云集。上谕众百姓。你们不要踹坏了田中麦子。是时菜花结实成角。命取一枝细看。问巡抚何用。奏云。打油。上曰。凡事必亲见也。是日。有水东民人告菱湖坍田赔粮。收纸。付巡抚。上问扈驾守备牛斗云。太湖广狭若干。奏云八百里。上云。何以具区志止称五百里。奏云。积年风浪冲坍堤岸。故今有八百里。上云。去了许多地方。何不奏闻。开除粮税乎。奏云。非但水东一处。即入乌程之湖漊。长兴之白茅嘴。宜兴之东塘。武进之新村。无锡之沙潡口。长洲之贡湖。吴江之七里港。处处有之。上云。联不到江南。民间疾苦利弊。焉得而知耶。初四日。由苏起(燮)回京。

碧螺春的记述 

碧萝春:茶名。产于苏州之洞庭山碧萝峰石壁。初未见异。康熙某年。土人按候而采。筐不胜载。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者争呼为吓煞人香。“吓煞人”。乃吴之方言也。遂以为名。自后采茶。悉置怀间。而朱正元家所制独精。价值尤贵。己卯。圣祖驾幸太湖。改名曰碧萝春。

版《吴县志》

在饮馔之属章节中,专门对茶有一段评述。其中关于碧螺春之评说几乎与太湖备考相仿,对西山之茶的评说也比较客。在东山碧螺春没有出名之前,唐朝皮、陆两位诗人就有对西山茶的赞美诗,尤其是被列入贡茶的西山水月院僧所制的水月茶。再从文章中细品,很显然,西山水月茶与东山碧螺春的制作方法是两码事,当时就没有混为一谈,或者说是制作相仿之类的言论。

《吴县志》中关于茶的介绍是:

茶出吴县西山以谷雨前采焙极细者为贵唐皮陆各有茶坞诗宋时洞庭茶(誊)入贡水月院僧所制尤美号水月茶载图经续记近时东山有一种名碧螺春最佳俗称吓煞人香味殊绝人矜贵之然所产无多市者多伪又虎丘金粟山房旧产茶叶微带黑不甚苍翠点之色白如玉而作豌豆香性不能耐久宋人呼为白云茶。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