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晚上起夜尿多是怎么回事如何减少起夜次数
2023-07-19 12:11:29 责编:小OO
文档


每当睡得正熟的时候,一股尿意席卷全身,睡梦中强迫自己憋着,但怎么也憋不住,无奈之下,只能起身去上厕所,这是一件非常悲伤的事情。更郁闷的是,老是起夜,这是为什么呢?

晚上起夜正常吗?

一般人们起夜多半是因为内急,只要不是疾病造成的夜尿多,一般人晚上起夜一两次是正常的。起夜次数过多应当属于尿频,尿频是指排尿次数增多。正常成人每天日间平均排尿4~6次,夜间就寝后0~2次;婴儿昼夜排尿20~30次。如排尿次数明显增多,超过了上述范围,就是尿频。

如果一到晚上就开始尿频,那就需要进行检查,看是否是因某种疾病导致的起夜尿频问题。尿急除心理因素外,就要考虑前列腺的炎症,尿急主要是由于括约肌的收缩过度,舒张不够或者是因为治疗不及时,而且同时和膀胱逼尿肌的配合不协调。当然也可以由于前列腺增大的挤压作用引起。

晚上老起夜的原因

1、尿量增加

当尿量增加时,排尿次数亦会相应增多。在生理情况下,如大量饮水、吃西瓜、喝啤酒,由于进水量增加,通过肾脏的调节和滤过作用,尿量增多,排尿次数亦增多,便出现尿频。在病理情况下,如部分糖尿并尿崩症患者饮水多,尿量多,排尿次数也多。但均无排尿不适感觉。

2、炎症刺激

膀胱内有炎症时,神经感受阈值降低,尿意中枢处于兴奋状态,产生尿频,并且尿量减少(成人lt;300~500毫升/次)。因此,尿频是膀胱炎的一个重要症状,尤其是急性膀胱炎、结核性膀胱炎更为明显。其它,如前列腺炎、尿道炎、肾盂肾炎、小儿慢性阴茎头包皮炎、外阴炎等都可出现尿频。在炎症刺激下,往往尿频、尿急、尿痛同时出现,被称为尿路刺激征,俗称“三尿征”。

3、非炎症刺激

如尿路结石、异物,通常以尿频为主要表现。

4、膀胱容量减少

如膀胱占位性病变、妊娠期增大的子宫压迫、结核性膀胱挛缩或较大的膀胱结石等。

5、精神神经性尿频

尿频仅见于白昼,或夜间入睡前,常属精神紧张或见于癔病患者。此时亦可伴有尿急、尿痛。

经常起夜的饮食禁忌

1、牛奶、巧克力、柑、橘

饮食中牛奶、巧克力和柑橘类水果过量,是造成夜间经常起夜的主要原因。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食物在人的体内可以产生变态反应,使膀胱壁膨胀,容量减少,并能促滑肌变得粗糙,产生痉挛,从而有尿感。

2、辛辣、刺激性食物

若食用这类食物,可使大脑皮质的功能失调,易发生尿感。因此,在膳食中应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3、白天饮水

对于经常起夜者,白天不要过度其饮水量,要求每日至少有1次随意保留尿液到有轻度胀满不适感,以锻炼膀胱功能。

4、晚餐后饮水多

下午4时以后,尽量控制饮水量,忌用流质饮食,晚餐尽量少喝水,以免加重肾脏负担,减少夜间排尿量。

5、多盐、糖和生冷食物

多盐多糖皆可引起多饮多尿,生冷食物可削弱脾胃功能,对肾无益,故应禁忌。

6、玉米、薏苡仁、赤小豆、鲤鱼、西瓜

这些食物因味甘淡,利尿作用明显,可加重遗尿病情,故应忌食。

容易引起尿频的水果:

治疗前列腺炎引起尿频的水果:苹果、无花果、荔枝、猕猴桃、莲子等。

如何减少起夜次数

1、睡前一小时不喝水

由于人正常的尿液循环是在50分钟左右,所以睡前1小时一般不建议喝水。另外,西瓜、粥、汤、咖啡等水分含量较大的食物也建议不要在睡觉之前吃。

2、饮食调整

多吃一些水果与蔬菜,以补充维生素A与维生素C对改善夜尿多是有帮助的。另外,核桃、瓜子等坚果具有调整脾胃,温肾壮阳的功效,夜尿多的人建议多吃。

3、记录排尿情况

平时起夜,可以试着记录自己排尿的次数,睡前是否有喝水、排尿是否伴有不适感等,以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对排尿的影响。根据记录的情况,通过生活方式的调理来慢慢改善情况。如果效果不明显,就应该及时去医院泌尿科就诊,让医生看自己的记录,以及时诊断病因、对症下药。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